第447章 菩提解惑(1 / 2)

栖霞寺的那棵菩提树,就长在大雄宝殿右侧的院墙根下。树干需三人合抱,树皮龟裂如老龙鳞,沟壑里藏着百年的风霜;枝桠向四周舒展,像撑开一把巨大的绿伞,遮出半片阴凉;叶子是心形的,边缘带着细碎的锯齿,风一吹,满树叶子“沙沙”作响,像是在低声絮语。寺里的僧人说,这树已有三百多年了,是建寺时就种下的,曾有高僧在树下悟道,故而成了寺里的宝贝,连落叶都没人舍得扫,任其在树下堆积,铺成一层厚厚的绿毯,踩上去软乎乎的,还带着草木的清香。

赵南自打发现这棵菩提树,每日清晨扫完院子、帮慧明喂完菜园里的青菜后,就会搬块青石板坐在树下。他不修炼,也不看书,就只是静坐——有时闭着眼,听风吹树叶的声音,听远处的钟声,听小沙弥们在斋堂外追逐打闹的笑声;有时睁着眼,看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看蚂蚁在落叶上爬来爬去,看蝴蝶在枝头停留又飞走。

他心里总有些隐隐的迷惘。自下山红尘炼心以来,他见了张老伯的绝望,懂了凡人在天灾前的渺小;陪林素问抗过瘟疫,知了医者的坚守与无奈;在雁门关见了王虎的牺牲,明了家国大义的沉重;又在青石镇教过孩子,在竹林遇过墨尘,在这古寺见了慧觉老僧扫地——每一件事都让他道心多一分澄澈,可他总觉得还差了点什么,像是隔着一层薄纱,看不清修行最本质的东西。

这日清晨,赵南又坐在菩提树下。他刚帮觉能和觉远修补好禅房漏雨的屋顶,身上还沾着些泥土,手里拿着片刚从树上落下的菩提叶,指尖轻轻摩挲着叶子的纹路。阳光正好,透过树叶洒在他脸上,暖融融的,他闭着眼,竟有些昏昏欲睡。

“赵施主倒是会找地方,这棵菩提树下,可是寺里最凉快的地方。”一个温和的声音传来,是慧明。

赵南睁开眼,见慧明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从菜园里摘的青菜,绿油油的,还沾着露水。他站起身,笑道:“慧明师傅早。这棵树确实好,坐在这儿,心里都跟着静了。”

慧明把竹篮放在旁边的石桌上,在赵南对面的青石板上坐下,拿起他手里的菩提叶看了看:“这叶子刚落的,还新鲜着呢。施主这些日子总在这儿静坐,是在想什么心事?”

赵南笑了笑,没隐瞒:“确实有些迷惘。我下山游历,见了不少人和事,也懂了些道理,可总觉得心里还有层雾,看不清修行到底是为了什么。以前觉得,修行是为了变强,为了长生;可现在见了张老伯的苦,王虎的死,墨尘的执念,又觉得这些好像不是最重要的。”

慧明闻言,没立刻回答,而是指着树下的落叶:“施主看这些落叶,春天发芽,夏天长绿,秋天落下,冬天腐烂,变成养分,明年又能让树长出新叶。这是树的命,也是树的修行。树从来没想过要变多高,要活多久,只是顺着四季的规律,该发芽时发芽,该落叶时落叶,自然而然,就活了三百年。”

他顿了顿,又指着菜园的方向:“贫僧种青菜,也没想过要种多好,只是每天浇水、施肥、除虫,该松土时松土,该收割时收割,自然而然,青菜就长好了。若是贫僧总想着‘这菜要长得比别家好’‘要卖个好价钱’,心里一急,浇水多了,施肥过了,菜反而长不好。”

赵南若有所思:“师傅的意思是,修行就像种树、种菜,顺其自然,不用强求?”

“也不全是。”慧明摇了摇头,拿起一片青菜叶,“顺其自然不是偷懒,是心不贪,手不燥。就像种青菜,该做的事还是要做,只是做的时候,心里不想别的,只想着‘把水浇匀’‘把虫除干净’,这就是‘心在当下’。施主之前说的迷惘,怕是因为心里想的太多,一会儿想变强,一会儿想长生,一会儿又想帮别人,心乱了,自然就看不清路了。”

赵南点点头:“师傅说得对。我总想着要抓住所有,反而什么都抓不住。就像之前在雁门关,见着士兵们战死,我想救,却救不了;见着墨尘痛苦,我想帮,却只能陪他吹箫。我总觉得自己力量不够,可真要是力量够了,又能怎么样呢?天灾人祸,生老病死,这些好像都不是力量能解决的。”

“力量能解决的,都是小事;心能解决的,才是大事。”慧明笑道,“就像慧觉师叔扫地,他没有多大的力量,却能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他心里没有杂念,所以扫了三十年,也不觉得累。施主之前问过我,师叔扫地到底悟到了什么,今日贫僧就跟施主说实话——慧觉师叔扫地,非是扫尘,乃是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