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省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医学界掀起波澜。《中华医学杂志》最新一期同时刊发了两篇观点针锋相对的文章:一篇是省城西医院院长赵启明撰写的《论中医科学化之不可能》,另一篇是陆九芝老先生的《西医中国化之必要》。
赵院长文章犀利:“中医理论基于阴阳五行等玄学概念,无法通过科学验证。中药虽可能有效,但需经提纯、量化、标准化,彻底摒弃陈旧理论体系...”
陆老文章沉稳:“西医精于局部,忽于整体;长于治标,短于治本。若不能与中国人体质、气候、生活相融合,终难发挥最大效用...”
两篇文章如同投石入水,在医学堂激起千层浪。
课堂上,梁启远高举杂志激昂陈词:“赵院长说得对!中医必须彻底科学化,抛弃阴阳五行这些玄学外壳!”
顾静昭拍案而起:“荒谬!中医理论历经千年验证,岂能因不符合西方科学标准就全盘否定?”
两派学生各持杂志,争论不休。就连食堂用膳时,也常见学生们围桌争论,甚至有人掷筷而起,不欢而散。
林闻溪细读两篇文章,觉得各有道理,又各执一偏。他想起张锡纯先生的“衷中参西”理念,尝试写一篇调和文章。
《中西医融通之我见》——林闻溪以这个标题写下自己的思考:“中医西医,各有所长;融会贯通,方为上策。中医强调整体调节,西医擅长局部干预;中医善于治未病,西医精于治已病...”.
他将稿件投给校刊《医学新知》,不料引发更大争议。
“墙头草!”极端西派学生讥讽。“变相投降!”保守中医学生不满。
就连老师们也分成两派。傅青主先生见林闻溪摇头叹息:“孺子可教,奈何媚外?”叶天士先生却勉励:“融通非易事,然志可嘉。”
论战迅速升级。校外报刊加入战团,《申报》发文支持中医科学化,《大公报》则倡西医中国化。甚至洋人主办的《字林西报》也刊文称中医为“原始医学”,应当被现代医学取代。
一日,秦若虚默默递给林闻溪一叠数据:“这是三年来附属医院的治疗效果统计。数据显示:单纯中医或西医治疗,有效率均在70%左右;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效率达85%以上。”
这个数据极具说服力。林闻溪立即将其补充到文章中,重新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