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针途 > 第18章 名师掌中释疑窦

第18章 名师掌中释疑窦(1 / 2)

霜浓时节,医学堂迎来一位特殊客人——江南名医张锡纯先生。张先生以“衷中参西”闻名医林,所着《医学衷中参西录》轰动一时。他的到来,让整个医学堂都沸腾了。

讲堂内,中西医学生齐聚一堂,连过道都站满了人。张先生年约五旬,面容清癯,目光如炬,身着朴素长衫,却自有一股令人折服的气度。

“今日老朽不讲方,不论药,只与诸位探讨一个话题:中西医理,何以通融?”开场便与众不同。

他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圆圈,一标“中医”,一标“西医”,中间有小小重叠。“此乃常人眼中中西医之关系——偶有交集,大抵各立。”继而他在两圆外交画一个大圆,将二者包容其中。“此乃老朽所见——同属医学,皆为民病;角度不同,理可相通。”

举座皆静,等待下文。

张先生首先讲述自己的一段经历:曾治一水肿患者,用中医利水方无效,反见加重。后查西医书,知有“肾性水肿”与“心性水肿”之别。重新诊察,发现患者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实为心衰致肿。改用法湿强心之方,很快奏效。

“西医辨病之精准,可补中医辨证之不足。”他总结道,“然西医见病不见人,中医见人不见病。若能既知病所,又察人态,岂不完美?”

接着,他展示了几张亲手绘制的图表:将西医解剖器官与中医脏腑功能并列比较,将细菌学说与温病理论对应联系,甚至将西药按中药性味归类。

“阿司匹林,其性辛凉发散,似中药之薄荷、连翘;奎宁,苦寒退热,似中药之黄芩、黄连。”张先生娓娓道来,“若能明其性味,知其归经,则西药亦可纳入中医理论体系。”

这番话连陆老和麦克莱恩都听得入神。

提问环节,梁启远率先发难:“张先生,西医基于科学实验,中医源于哲学思辨,二者如何真正融合?”

张先生微笑:“君只见科学之实验,不见中医之实践。千年临床验证,岂非最大之实验?且看——”他取出一叠医案,“此乃老朽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之病例。用西医诊断明确病所,用中医辨证施治调人。各取其长,互补其短。”

顾静昭问:“如此是否会失去中医本色?”“树无根则枯,水无源则竭。融汇西医,不可忘记中医根本。但根本非枝节,乃思维方法——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因人制宜。”

林闻溪鼓起勇气问:“学生在想,能否创建一种新的医学体系,超越中西医界限?”张先生目光赞许:“少年有志!然体系非人造,乃自然成。如江河汇海,非强融而自融。吾辈当以开放心态,实证精神,逐步探索,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