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针途 > 第11章 经方时方孰优劣?

第11章 经方时方孰优劣?(1 / 2)

医学堂的中医部从未像今天这样分裂。一场关于经方与时方的论战,正悄然在师生间蔓延。

所谓“经方派”,尊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圭臬,主张“法古而不泥古”,用药精炼,法度严谨;而“时方派”则博采历代医家之长,灵活变通,用药更为繁复。

这场争论的导火索是一位患有顽固水肿的寡妇。经方派主将、严厉的古法教师傅青主先生诊断其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主张用仲景真武汤温阳利水。

时方派代表、年轻的温病专家叶天士先生却认为患者“肝气郁结,三焦不利”,建议用《医宗金鉴》疏凿饮子加减,行气利水。

两位老师在课堂上各执己见,争论不休。傅先生斥时方“药味杂乱,法度尽失”;叶先生则讽经方“拘泥古法,不知变通”。

夹在中间的是患者——那位面色萎黄、全身浮肿的寡妇,她无助地看着医者们争论,却得不到确定的治疗。

林闻溪课后独自去探望了患者。仔细诊察后,他发现了一些被忽略的细节:患者虽全身水肿,但腹部胀满尤为明显;舌苔黄腻而非白滑;脉象沉弦而非沉迟。这些都与典型的脾肾阳虚不符。

更让林闻溪注意的是患者的情志状态。细问之下才知,丈夫去世后,她一人抚养幼子,生活窘迫,常郁郁寡欢。这与叶先生所说的“肝气郁结”确有相符之处。

然而真武汤乃温阳利水名方,用于阳虚水停确有奇效。林闻溪陷入沉思:能否既遵经方法度,又兼顾时方见解?

当晚,他在医籍室查阅大量资料,从《伤寒论》到《丹溪心法》,从《千金方》到《温病条辨》。逐渐地,一个想法在他心中成形。

第二天,傅、叶二先生再次为治疗方案争论时,林闻溪鼓起勇气发言:“学生有一愚见,可否将真武汤与疏凿饮子化裁合用?既温肾脾之阳,又疏肝郁之气。”

课堂霎时寂静。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这个胆大妄为的二年级学生身上。

傅青主脸色铁青:“胡闹!经方岂容随意加减?”叶天士却颇感兴趣:“说说你的思路。”

林闻溪镇定心神,缓缓道:“真武汤温阳利水,但其性偏温燥,可能加重气滞;疏凿饮子行气利水,但缺乏温阳之力。患者确属阳虚水停,然兼有肝气郁结。若将二方化裁,附子、白术、茯苓温阳利水,配以槟榔、泽泻、大腹皮行气消肿,再加柴胡、白芍疏肝解郁,或可兼顾病机。”

他接着分析:“患者腹满明显,此气滞之象;舌苔黄腻,此湿郁化热之征;脉象沉弦,此水停气郁之候。单纯温阳或行气,恐难周全。”

这番分析入情入理,连傅青主都陷入沉思。fally,他开口道:“拟方来看。”

林闻溪提笔写下:附子、白术、茯苓、白芍、生姜、槟榔、泽泻、大腹皮、柴胡、陈皮。既保留了真武汤的主干,又融入了行气疏肝之品。

叶天士看过方子,点头道:“君臣佐使,配伍得宜。既有经方法度,又有时方变通。可试。”

更令人惊讶的是,傅青主也没有反对,只是淡淡地说:“理论虽通,效验如何,还待临床检验。”

方子被采用了。患者服药三剂后,小便通利,水肿渐消;七剂后,精神转佳,自诉胸闷减轻。半月后,水肿基本消退,能下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