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元冬序边烽涌,东莱募勇聚倭锋。
沽河砺舰防冰击,王训营坞集榆供。
周胤理储安远卒,郑充持节折蛮容。
汉廷早定征荒策,待得春回靖海东。
同一时间,青州东莱郡。
魏延的募兵点设在黄县(今山东龙口)海边的一处码头。告示张贴三日后,码头便挤满了前来应募的倭人。这些倭人多来自倭地的邪马台国、狗奴国等部落,有的是失地武士,有的是部落冲突中失败的贵族,有的则是为了财富而来。他们身材虽不如中原士卒高大,却个个眼神凶悍,身上或佩刀,或持矛,有的甚至赤着脚,踩着粗糙的码头石板,却毫无惧色。
魏延身着铠甲,立于高台上,目光如电,扫过下方的倭人。他身旁的周胤,手持名册,正与几名懂汉话的倭人翻译沟通。“凡应募者,需过三关:举重、格斗、水性。”魏延的声音洪亮,通过翻译传至倭人耳中,“能举起三十斤铁鼎者,过第一关;能与我军士卒格斗十回合不败者,过第二关;能在海中游泳一里者,过第三关。三关皆过,方可入营。”
测试开始,倭人踊跃参与。第一关举重,不少倭人奋力举起铁鼎,却因力气不足,坚持不了片刻便放下;第二关格斗,一名来自邪马台国的武士,手持铁刀,与汉军士卒战得难解难分,最终凭借灵活的身法,躲过士卒的劈砍,将其推倒在地,引得周围倭人欢呼;第三关水性,倭人自幼在海边长大,多善游泳,不少人甚至能在海中畅游数里,轻松过关。
周胤在一旁记录,将过关倭人的姓名、部落、特长一一记下。他发现,倭人多以部落为单位应募,且极重义气,若一人落选,其余同伴亦不愿单独留下。魏延得知后,便调整策略,允许部落整体报名,若部落中过半人过关,其余人可编入后勤,负责搬运、造船,也算留了一线生机。
整训之初,冲突频发。倭人不习惯汉军的严明纪律,常有迟到、早退者;有的倭人嗜酒,夜间偷偷饮酒,甚至斗殴。魏延起初欲以军法严惩,周胤却劝道:“将军,倭人习性与我汉民不同,若一味严惩,恐失其心。不如恩威并施,先教其汉话、汉军律令,再许以厚赏,使其知敬畏、愿效命。”
魏延采纳了周胤的建议,从军中选出十余名懂倭语的士兵(多为曾随徐福后裔往来倭地者),担任教官,每日教授汉话、军规;又规定,凡遵守纪律、训练刻苦者,可额外获得酒肉赏赐。此法果然奏效,一月后,倭人渐习汉军纪律,训练也愈发刻苦。一次,魏延视察训练,见一名倭人武士为了练习汉军的弩箭,手指被弓弦磨得鲜血直流,却仍不肯停下,便走上前,为其包扎伤口,道:“你叫什么名字?”
倭人武士躬身道:“回将军,小人叫坂上雄。”
“坂上雄,”魏延点头,“你若能练好弩箭,此战若立功,朕必赏你爵位!”
坂上雄眼中闪过精光,重重叩首:“小人定不负将军厚望!”
周胤在后勤管理上,亦颇有心得。他发现倭人食量较大,且喜食鱼、肉,便调整了粮草分配,每日为倭兵提供足量的鱼干、腊肉;又因倭人多穿麻布短衣,不耐寒,便提前为其赶制了皮裘、棉裤。这些举措,让倭兵愈发感念汉军恩德,训练也更加卖力。
幽州沽河口,寒风比辽东、青州更甚。
陆抗的“靖海”军港正在紧锣密鼓地营建中。这位年方二十六的年轻将军,继承了其父陆逊的沉稳与智谋,虽初次主持造船大业,却有条不紊。此时的沽河口,已是一片繁忙景象:数百名工匠正在砍伐附近的榆木、松木,用于造船;数千民夫正在挖掘船坞,夯实地基;数十艘旧船被拖上岸,正在进行改装。
王训刚抵达沽河口,便被陆抗派去监督船坞建设。他虽在河南地有过营建经验,却从未接触过造船。为了尽快上手,他整日泡在船坞中,向老工匠请教:“老丈,这船坞为何要挖这么深?”
老工匠笑道:“大人有所不知,冬季沽河会结冰,船坞深些,冰层不易压垮;且深坞能容大船进出,方便检修。”
王训又问:“那船首用榆木加固,是因榆木坚硬吗?”
“正是!”老工匠点头,“榆木性坚,耐水浸,包覆水牛皮后,即便撞上冰层,也不易破损。只是榆木难得,需从百里外运来,恐误了工期。”
王训闻言,立即召集民夫头目,商议调整运输路线,又从附近郡县征调了百辆牛车,专门运输榆木。短短十日,便将所需榆木尽数运至,解了工匠的燃眉之急。陆抗得知后,对王训赞道:“王侍御果然能干,有你协助,军港营建必能如期完成。”
造船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船舱保温。陆抗起初命工匠在船舱内设置火塘,却发现火塘烟雾难以排出,且容易引发火灾。王训见状,便提议:“将军,不如在船舱顶部开天窗,用于排烟;火塘周围用青砖砌成,外侧包裹泥土,以防火灾;船舱内壁用羊毛填充,再覆以麻布,可保温暖。”
陆抗依计而行,试建了一艘小型战船,冬日置于室外,舱内火塘点燃后,温度竟比室外高了十余度,士卒在舱内穿着单衣亦不觉冷。陆抗大喜,下令所有战船皆按此设计建造。
水手训练同样艰难。沽河口冬季海水冰冷,不少水手刚下水便冻得瑟瑟发抖,有的甚至抽筋。陆抗便命人在岸边设置暖炉,备下姜茶、暖酒,水手训练间隙可随时取暖;又制定了“轮换制”,每半个时辰轮换一次,避免长时间在水中浸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