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四方的回响(1 / 2)

青州,平原国。

秋风卷过略显简陋的校场,扬起阵阵黄沙。刘备放下手中的环首刀,接过身旁兵卒递来的布巾,擦了擦额角的汗水。不远处,关羽正指导着几名新募的士卒练习劈砍,动作一丝不苟,凤目微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差错。更远些,张飞那如同炸雷般的呼喝声则震得人耳膜发麻,他正徒手与几名持棍的军士对练,身影腾挪间尽显彪悍。

一名文吏打扮的人小跑着穿过校场,来到刘备身前,躬身递上一封缄口的书信:“主公,田青州处有紧急书信送到。”

刘备神色一凝,接过信,迅速拆开。他的目光在绢帛上扫过,眉头逐渐锁紧,温和的脸上蒙上一层阴霾。

关羽不知何时已走了过来,沉声问道:“大哥,何事?”

刘备将信递给关羽,声音低沉:“陶徐州来信求援。曹操之父曹嵩,在徐州琅琊境内被护送的军士张闿所害。曹操已起大军,誓言要血洗徐州,为父报仇。陶使君惶恐,向各方求救,田青州让我们商议,是否发兵。”

张飞也凑了过来,听到“血洗徐州”四个字,豹眼圆睁,虬髯贲张:“啥?曹操老儿要滥杀无辜?岂有此理!大哥,这得管啊!咱们这就点兵,去会会那曹阿瞒!”

关羽看完信,丹凤眼中寒光一闪,将信递还给刘备,抚须道:“曹操挟恨而来,兵锋必锐。陶恭祖年迈怯战,徐州兵恐难抵挡。若让曹操尽得徐州,其实力将更为庞大,于天下,于百姓,皆非幸事。援救徐州,合乎大义。”

刘备看着两位义弟,目光扫过校场上那些操练的士卒,他们大多面带菜色,衣甲陈旧。平原国小民贫,他能拉起的这支队伍,实在算不上精锐。但他深吸一口气,眼神逐渐变得坚定。

“云长、翼德所言甚是。”刘备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曹操若只为报仇,缉拿元凶便可,何至于迁怒徐州百姓,欲行屠戮之事?此非仁者所为。我等效忠汉室,自当扶危济困。陶使君既有难,徐州百姓临此大祸,我等岂能坐视?”

他转向那文吏,下令道:“即刻回复田青州,备愿率本部兵马,随他同往徐州救援。令全军整备军械粮草,不日出发!”

“是!”文吏领命而去。

张飞兴奋地摩拳擦掌。关羽微微颔首,眼中流露出对兄长决意的赞许。

北海国,剧县。

府衙内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书卷气息。北海相孔融看着案上陶谦送来的求援信,花白的眉毛拧在了一起。他放下信笺,长长叹息一声,对坐下的一名官员道:“曹孟德竟遭此大变,悲恸之下,兴不义之师,实非明智。陶恭祖亦是无妄之灾。”

那官员拱手问道:“府君,我等该如何回应?是否要发兵援助?”

孔融面露难色,手指轻轻敲着桌面:“我北海去年刚经管亥之乱,元气未复,兵少粮乏,自顾尚且勉强,焉有余力远赴徐州与曹操强兵抗衡?”他顿了顿,显出文人特有的纠结,“然,道义所在,又不能全然置之不理。”

他沉吟片刻,道:“这样吧,你挑选三五百精壮,备些粮草,由一名稳妥的军侯率领,前往徐州以示声援。再修书一封与陶恭祖,言明我北海困境,只能略尽绵力,并于道义上谴责曹操暴行,望其能以苍生为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