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学堂”的建立和三级认证体系的推行,如同一剂强心针,迅速提升了全国校区讲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规范性。飞行检查中暴露出的那些基础技法错误、教学流程混乱的现象大幅减少。然而,一种新的担忧,开始在沈砚心和教学督导委员会内部悄然浮现。
在一次针对中级认证讲师的评审会上,几位来自不同校区、教授不同技艺的讲师,他们的技法演示精准得如同复刻,教学流程也严格按照标准模板,无可挑剔。但当沈砚心问及他们个人对这门技艺的理解,或者请他们即兴针对某一文化元素进行小型创作时,大多数人却显得有些拘谨和茫然,给出的答案和作品,带着明显的模板化和匠气,缺乏灵动的个人感悟与创造力。
评审结束后,一位年轻的委员会成员,本身也是优秀的苏绣讲师,忍不住对沈砚心吐槽:“沈总,我怎么感觉……大家好像都变成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了?技法是对的,流程是好的,但总觉得少了点……魂儿?再这样下去,咱们的非遗课堂,会不会变成另一种形式的‘流水线’?”
这番话,戳中了沈砚心内心深处的隐忧。
她追求标准化,是为了守住底线,防止滥竽充数和劣币驱逐良币。但如果标准化最终扼杀了讲师的个性和创造力,让非遗教学变得刻板、乏味,那无疑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背离了非遗“活态传承”的本质。技艺是骨架,但创意和个人的理解与热爱,才是让其血肉丰满的灵魂。
晚上,她带着这个问题,去找林砚和周锐。
周锐从运营角度首先表态:“标准化保证了基础品质和用户体验的一致性,这是大规模复制的基石,绝对不能动摇。没有标准,就会回到之前鱼龙混杂的状态。”
林砚则沉思片刻,说道:“砚心的担忧很有道理。我们传承的不是僵死的标本,而是活着的文化。它需要在传承中创新,在规范中生长。就像书法,先要临帖,掌握间架结构笔法(标准化),但最终要形成自己的风格(个性化)。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这个“平衡点”的构想,在沈砚心脑海中逐渐清晰。几天后,她再次召集教学督导委员会和教研中心的核心成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双轨并行的教学指导方案。
她在委员会的内部会议上,首次清晰地阐述了这一理念:
“我们之前的‘标准化’,重点在于‘纠偏’,在于建立不可逾越的底线,解决的是‘有没有’和‘对不对’的问题。现在,我们需要进入第二阶段,在守住底线的基础上,解决‘好不好’和‘妙不妙’的问题。”
她让助手将两份新文件分发给大家。
第一份,是《“非遗纪元”标准技法库(1.0版)》。这并非全新的东西,而是在之前飞行检查标准和初级认证教材基础上,进行的系统性梳理、精炼和数字化。它像一个庞大的“字典”或“元件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清晰定义了每一门合作非遗技艺的核心技法、关键步骤、工具使用规范、以及常见的错误范例。这是所有讲师必须熟练掌握、不容篡改的“基本功”。
“标准技法库,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法度’。”沈砚心强调,“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违背技法库中明确规定的核心技艺标准。这是对传承的尊重,也是对学员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