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标准化与个性化(2 / 2)

接着,她展示了第二份文件——《“个性化创作鼓励机制”试行方案》。

“而这份方案,”沈砚心的语气缓和下来,带着一丝引导和期待,“是我们希望生发出的‘枝叶’和‘花朵’。”

该机制的核心内容包括:

1.创作学分制:鼓励讲师在完成标准教学任务之余,进行个人创作或课程创新。提交原创非遗作品、开发新的教学案例、撰写技艺研究心得等,均可获得“创作学分”。学分与讲师的等级晋升、评优评先、乃至内部创业机会直接挂钩。

2.个性化课程模块:获得中级及以上认证的讲师,可以基于“标准技法库”,结合自身的兴趣、特长和地方文化特色,研发“个性化课程模块”。比如,一位擅长缂丝的讲师,如果同时对宋画有深入研究,可以申请开发《缂丝与宋画美学》专题课程;一位来自西南地区的扎染讲师,可以挖掘本地独特的植物染料和纹样,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这些模块经过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将作为选修或高阶课程,纳入“非遗学堂”的课程体系,面向特定学员群体开放。

3.“薪火”创新基金:公司设立一笔专项基金,用于支持讲师们有价值的个性化创作和研究项目。无论是探索技艺与新材料、新科技的结合,还是进行深度的田野调查、文献整理,都可以申请基金支持。

4.交流与展示平台:定期举办内部“讲师创作沙龙”、“非遗创新成果展”,为讲师们提供展示个人才华、交流创作心得的平台。并计划将优秀作品和课程,通过线上商城、跨界合作等方式推向市场,让讲师的创新价值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回报。

“我们要明确告诉所有讲师,”沈砚心总结道,“标准化是地板,是保障,让你不会掉下去;个性化是天窗,是机会,让你能飞得更高。我们既要‘尊古守法’,也要‘活化创新’。在确保技艺传承纯正的前提下,我们无比期待并且大力鼓励每一位讲师,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让古老的非遗,因为你们独特的理解和创造力,绽放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当代面貌。”

这一套“标准技法库”与“个性化创作鼓励机制”的组合拳,在公司内部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那些原本感觉被束缚住了手脚、有些迷茫的讲师,仿佛一下子看到了新的方向和可能性。他们开始更加积极地钻研标准技法,因为这是他们进行个性化创作的基础和底气。同时,他们也纷纷开始思考自己的兴趣点和优势所在,摩拳擦掌,准备申请创作学分,或者开发属于自己的特色课程。

一位年轻的金属工艺讲师兴奋地说:“以前总觉得要把那几样基础技法教到极致就行了,现在才知道,公司是鼓励我们在基础上长出自己的东西的!我最近在研究怎么把乌铜走银的技艺和现代首饰设计结合,正想申请那个创新基金呢!”

标准化确保了“非遗纪元”教学品质的下限,而个性化则极大地提升了其内涵与魅力的上限。这两者看似矛盾,却在沈砚心精心设计的机制下,达成了微妙的平衡与共生,为“非遗纪元”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来自基层讲师的创新活力。

第260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