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与业务联动:
讲师的等级将与薪酬、晋升、以及内部创业机会直接挂钩。获得高级认证的“传承导师”,甚至有机会以其名字命名工作室,获得公司资源倾斜,进行更深度的技艺探索和产品研发。
周锐首先从商业角度提出了肯定:“这个体系很好!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师资质量问题,还能形成清晰的人才梯队和职业发展路径,有利于留住核心人才。等级与薪酬挂钩,也能激发讲师的向上动力。我支持。”
林砚看着方案,眼中闪烁着赞赏的光芒。她看到了沈砚心的远见。这不仅仅是教学质量的升级,更是对“非遗纪元”文化内核的一次深度夯实和主动塑造。它将散落在各地的传承力量,通过一个制度化的平台,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了一条可以自我造血、持续发展的“传承链”。
“我完全同意。”林砚表态,“这不仅是一个培训体系,更是我们‘非遗纪元’未来的‘精神堡垒’和‘人才引擎’。砚心,这件事由你全权负责,需要任何资源,直接向我申请。”
方案迅速通过。沈砚心立刻投入了“非遗学堂”的筹建工作。她亲自飞了一趟云南,带着最大的诚意和完整的方案,邀请李阿婆出任荣誉导师。
在李阿婆那间熟悉的、飘散着板蓝根气息的染坊里,沈砚心详细解释了“非遗学堂”的构想。她告诉阿婆,这不是请她去上课那么简单,是希望她能将那份对手艺的虔诚、那双能分辨出最微妙色差的眼睛、那些藏在皱纹里的关于植物与时间的秘密,传递给更多愿意守护这门技艺的年轻人。
李阿婆安静地听着,布满老茧的手指轻轻摩挲着一块未染的白布。许久,她抬起眼,眼眶有些湿润,却带着欣慰的笑意:“好,好……这个学堂办得好啊。我老婆子没什么大本事,但只要你们不嫌弃,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动弹,还能说道说道。不能让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在咱们手里断了根,变了味。”
张清远、陈继明、王铁山等大师,在接到沈砚心的邀请后,虽然反应各异,但最终都被这个系统化培养传承力量的愿景所打动,陆续答应出任荣誉导师。
“非遗学堂”的揭牌仪式,没有盛大的庆典,而是在公司内部举行了一场庄重而简朴的启动仪式。林砚、周锐、沈砚心以及几位核心传承人共同揭开了覆盖在牌匾上的红布。
沈砚心站在台上,看着台下那些或年轻、或成熟,但眼中都带着对非遗热忱的面孔,沉静地宣布:“‘非遗学堂’今天正式成立。这里,将不仅是学习技艺的地方,更是洗涤心灵、承接薪火的道场。希望从这里走出去的每一位,都能牢记——我们手持的,不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文明的尺规,肩负着让古老技艺在当代重焕光彩的使命。”
第一批初级认证培训课程,随即开启。李阿婆的第一堂“大师课”,就安排在了首期培训中。当那位耄耋老人,用颤抖却稳定的手,演示着最古老的绞缄技法,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讲述着蓝靛发酵的火候与季节的关系时,整个课堂鸦雀无声,只有敬畏与感动在空气中流淌。
许多年轻讲师听着听着,眼眶就红了。他们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所要传授的,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段活着的历史,一种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非遗学堂”的建立,像一股清澈的活水,注入了因整顿而略显沉闷的公司氛围。它为那些真正热爱非遗、愿意深耕于此的员工,指明了一条清晰而光荣的道路。一股潜心学习、提升技艺的风气,开始在讲师队伍中悄然形成。
沈砚心知道,文化的塑造、人才的培养,非一日之功。但她相信,只要守住这个“学堂”,源源不断地培育出理解并敬畏传统的“火种”,“非遗纪元”的根基,就将坚如磐石。
第259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