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什么事?”
东宫内,朱瞻基皱眉的看向杨士奇。
实在是如今杨士奇的精气神看着仿佛都没有之前好,而且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朱瞻基可是基本没有见过杨士奇这样。
这也让朱瞻基尤为好奇与凝重,到底是什么事情,能够让杨士奇发生这个变化。
杨士奇闻言,恭敬一礼,满脸忧虑。
“殿下,臣是为朝廷担忧,为天下担忧。”
“嗯?详细说来。”
朱瞻基心头诧异,杨士奇居然是为了朝廷与大明天下而担忧,他可是真得好好听听,杨士奇担忧的,到底是什么了。
他对杨士奇,是格外信任与看重的。
哪怕朱棣与朱高炽都跟他说过,对杨士奇这些人既要有用,要给一些信任,但又要防。
在这些方面,朱高炽对他交代的尤其多,无论是之前还是朱高炽临终前。
但朱瞻基却是不想,在他眼中,杨士奇等人就是忠心的人,又有极强的能力,还能为他做事,为他分忧,这样的人,他可是极为珍惜的。
如今他虽是太孙,但大明的国事,绝大部分都已经是他在经手了。
可朱瞻基却是将自己负责的大部分国事,都交给了杨士奇、杨溥、杨荣等等几人在一起负责,为了让自己有时间,许多事都交给杨士奇等人直接批复。
本应该是他无比繁忙之际,反而却是有些闲,最忙的成了杨士奇几人。
而他为了不让别人看出自己忙,特意留了一些事务,以及时常聚集杨士奇或者其他人商议讨论,显得自己很是忙碌。
朱瞻基的这些小动作,朱棣丝毫不知道。
杨士奇严肃又郑重的看向朱瞻基,沉声道:“殿下,首先便是高贤宁负责江浙之地的新政推行。”
“这本是一件好事,是皇上与殿下想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让高贤宁主持新政推行,这是皇上与殿下对其的信任。
可此人在推行之中,却是滥用权力,胡作非为。
在浙北已经正式开始实行的新政之地,有流民进入,高贤宁却是不进行安置,而是将流民转移至其他地方。
其余之地本就还没有正式开始新政,还没有完全稳定,却是再度不断增加流民,想要稳定更加艰难。
地方官吏上,安排曾经昔日好友之家中子嗣为官,大做面子政绩,以向上交差,又大肆安排自己党羽。
除此之外,湖州府长兴县有一孙氏,其家族在以往地方遭灾时,主动拿出粮食,赈济灾民。
永乐十一年,永乐十六年,地方遭遇水灾,其孙氏共计拿出三万两白银修建堤坝,又开设粥棚,为受灾百姓赈灾。
孙氏家主孙泉有三子,二子在永乐十五年乡试中举,在湖州府当差,后因为赵王推行新政,其人不过过于劳累,导致未能及时推行新政,被赵王杀害。
现高贤宁又将孙氏家产剥离而出,只余二十亩薄田,其余田地尽数充于官府,又分发给
百姓本不想受,却是被高贤宁强制授予。
孙泉因此阴郁成疾,如今病逝。
孙氏如此为民,在当地也有威望,却是被逼得如此,让人寒心。
还有嘉兴府嘉善县,有一陈氏,也同样如此。
殿下,新政推行本是利国利民之举,但高贤宁如此推行新政,恐会惹得天怒民怨,反而失了朝廷初衷,不该如此啊。
这是湖州府与嘉兴府传上来的奏本,还请殿下过目。”
朱瞻基凝重的接过奏本看了起来,看完之后,并没有出声。
当他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对这件事无比的生气,恨不得立即革除高贤宁,并且拿下问罪。
可朱瞻基又有疑虑,高贤宁是朱棣亲自请出山入仕来主持新政的人选,并且还是已经逝去的姚广孝所推荐之人,难道朱棣与姚广孝,会同时看错一个人吗?
再想着朱棣与朱高炽都在劝他,让他对杨士奇这些人有所防范,尤其是朱高炽的遗言,更是说到了杨士奇等人会对高贤宁几人发起反击。
如今,这不就是杨士奇几人在开始向高贤宁发难吗?
而且浙北之地,最开始是胡广前去主持,后被朱高燧谋害斩杀,在朱高燧推行期间,两家都有人被杀过,这两家,究竟真的像杨士奇说得这般好,还是另有其隐秘?
可杨士奇所说的,以及奏本所言,怎么看都不像是假的啊,如果这些都是假的,其实也很好查证的,他不信杨士奇会这么没有脑子。
那,难道这些真不是杨士奇等人在对高贤宁发难,而是高贤宁真的做得过于过分了?
以及高贤宁安排自己党羽,朱瞻基心头,已经差不多相信了杨士奇,站在了杨士奇这边。
朱瞻基看着杨士奇,缓声道:“高贤宁是皇上亲自请来主持新政推行的人,此事,应该交由皇上决定。
你做好准备,万不可欺君,说的这些,最好是事实,若不然,孤保不了你。”
朱瞻基也是在敲打与警醒杨士奇,如今既然已经开始了,那么这些,最好都是千真万确,经得起查证的。
要是真有假,杨士奇的仕途,也差不多算是到头了。
朱棣对新政的重视,他们都清楚,但凡敢有人在这件事上闹,后果是很严重的。
杨士奇闻言,没有丝毫慌乱,不紧不慢行礼。
“殿下放心,此事是真的,若不然,臣也不敢交由殿下。
新政推行,臣是赞成的,臣也说过,这是利国利民之举,但新政的推行在实行过程中若是倒行逆施,失了民心,那这新政,反而失去了初衷。”
朱瞻基点点头,他也相信杨士奇不会是那样冒失的人。
其实对高贤宁,朱瞻基也很有想法。
身为官员,却是极为忽视他,忽视东宫,直到现在,这个人都没有来主动见过他。
朱高炽病逝之际,其人也以新政推行为由,没有回京。
对这样的人,朱瞻基可是真的没有什么好感,甚至还有反感。
哪怕朱棣在跟他说高贤宁是栋梁,是贤臣,在江浙落实新政的速度也快,但如果是这样实行的,他也不会放过高贤宁。
而在这时,杨士奇的话音再度传来。
“殿下,还有一事,则是如今代管吏部的吏部侍郎陈良。
此人本也是皇上亲自请出入仕,为朝廷选调贤臣。
可此人如今大肆安插亲信,其安排进入吏部、户部、工部、兵部、刑部等各部二十七人,职位更是达到了郎中一职。
进入之人,要么是陈良之前旧识之子嗣,要么为江西之人,大部分皆与其是同乡,同时还有一部分为山西、山东之地的人。
高贤宁、陈良本由皇上亲自请出入仕之人,现在这两人一个在地方,一个在朝廷,大肆安插亲信,成为其党羽,将来恐会对朝廷,极为不利。”
朱瞻基听到这里,顿时瞳孔一缩。
若不是杨士奇说,他还真没有注意,因为这些人,都是陈良在代管吏部后逐渐提上来的,虽然有上呈奏本,可他根本就没有细看,朱棣那里也基本都是同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