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大明:我朱高煦,海外立国大汉 > 第352章 发难与争斗,朱棣的杀意

第352章 发难与争斗,朱棣的杀意(2 / 2)

如今这段时间过去,陈良已经安排了这么多人了吗?

更为关键的是,都在各部担任要职啊。

一部最大的是尚书,其次是侍郎,再往下,就是郎中了,以及员外郎、主事。

按照陈良这样的安排,再过数年,这个朝堂,到底是谁的朝堂?

朱瞻基一脸阴沉,心头尤为愤怒。

别人做这些,都是在暗中慢慢来,可陈良竟然这么光明正大,这么胆大包天的做这些。

纵然是朱棣亲自请来入仕的,纵然是姚广孝、朱棣都看好的人,朱瞻基依旧动了极大的杀心。

朱瞻基看向杨士奇,目光格外的冷。

“有名单吗?将详细的时间节点以及名录交给孤。”

杨士奇当即掏出早已经准备好的奏本,朱瞻基并没有丝毫意外。

要是杨士奇连这些准备都没有做好就要对陈良动手,他可就真的该对杨士奇的能力产生怀疑了。

这个时候,朱瞻基已经不在乎杨士奇这些人到底是为了清除朱棣请出来的这几人,还是有着其他目的了,因为这件事,触及到了他的底线。

究其根本,还是这些人,根本就没有像杨士奇这些人一样,以他为尊。

大明不缺有能力的人,这种看不清形势,自以清高的人,朱瞻基不需要。

其实说白一点,朱瞻基心中想做的,还是清除异己罢了。

杨士奇看着朱瞻基阴沉的脸,面上没有任何变化,缓缓退了下去。

来到外面,在一处庭院,杨士奇与杨溥、杨荣等人会面。

“已经交给殿下了,这几人,这次在劫难逃了。”

“只要殿下有心处理即可,准备了近两年时间,绝对万无一失,锦衣卫也查不出来!”

“呵呵,这些人,老老实实的归隐不好吗?靖难之时皇帝请他们做永乐的官,他们不做,反而大骂我们,不知忠君报国。

如今他们又何必重新入仕,大把年纪了,为什么呢?

入仕就入仕吧,和我们都是一样的人了,又何必那般清高,如此瞧不起我等。

想用前朝的剑斩当朝的我们?

我们已经不是当初前朝的卑微之人了。”

“建文落幕,当初我们背负了骂名,他们得到了清名,现在又来和我们相争,想要掌握大权,哪有这么好的事情。”

“此事无需着急,任由皇帝抉择。

自太子病逝,皇帝的气色也越发不如之前,想来也快了。

待太孙殿下登基,那时才是我等大展拳脚之日。”

“是啊,太孙心向我们,给我们放权,我等不可让太孙殿下失望才是。”

“走吧,该回去处理政务了。”

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本来他们已经不和那些人计较了,现在这些人却是跳出来和他们争,本来他们都已经放下了,现在,他们可不想再轻轻放下了。

那些人,待到朱瞻基登基,他们掌握大权,就该是时候彻底清理那些人了。

外面的朱高煦他们没有任何办法,但在大明之内,还有他们动不了的人?

若是朱棣还有精力之时,他们还只能忍。

但如今,朱棣也快了,国事都已经渐渐移交到朱瞻基手里了,他们又是东宫,是朱高炽与朱瞻基的绝对心腹,绝对支持者。

这么多年了,再过几年,等朱棣一死,等朱瞻基上位,就到了他们得到这份坚守的成果之时了。

皇宫之内,朱瞻基拿着杨士奇的奏本来到朱棣身前,将奏本交由朱棣。

朱棣带着当初朱高煦为其配的老花镜看着,看完之后,整个人却是怎么也无法平复下来。

“可恨!可恶!该杀!”

“朕本以为他们是贤臣,是栋梁,朕给他们殊荣,亲自请他们出来,他们就是这般对待朕的看重与信任的吗!”

朱棣心中很是无法接受,当初他是想找这些人来改变朝堂风气的,姚广孝在死前特意给他想出了请出这几人的法子。

他堂堂大明皇帝,丢下一切去请这几人,给足了这些一切,无论是面子还是里子,他都给了。

原本他都还高兴,这几人做事和其他人就是不一样,和杨士奇等人的区别也很大。

但他没有想到,这些人却是这样的人。

现在的朱棣尤为理解朱元璋当初为什么要杀那么多人了,实在是这些人不杀,不足以泄愤,不足以平息民怨。

朱棣死死的捏着手中的奏本,这一刻心中的杀意,不断外放而出。

但朱棣心头又死死保持着最后的理智,让自己在愤怒之下,并没有下达任何圣旨。

当愤怒渐渐消散,朱棣却是深思了起来。

这些,都是杨士奇交给朱瞻基,朱瞻基交给他的,那也就是杨士奇对高贤宁与陈良在出手。

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朱棣可是太清楚了,有时候到他手里的奏本,可未必都是真实的。

事情重大,朱棣赫然出声。

“刘忠!”

“臣在!”

朱棣看着自己任命的锦衣卫指挥使,肃声道:“你立即下去清查,关于高贤宁与陈良的所有,全部查清楚。

还有陈良这断时间所提交任命的那些人,全部查清楚。

你再亲自去一趟湖州府与嘉兴府,查清楚新政之事,以及长兴孙氏,嘉善陈氏一事!”

“臣领旨!”

安排好这些,朱棣也不再去想。

一切的结果,他更加相信锦衣卫查出来的事实。

朱瞻基看着朱棣的安排,也没有任何想法,他也没有指望朱棣动手。

这时,已经恢复冷静的朱棣再度出声。

“大孙,既然你来了,我这里也正好有一个消息告诉你。

你二叔的大汉又有消息传来了,可是又做了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