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虽在宋朝成为都城,却无险可守,地势平坦,一旦时局有变极易被攻破。且地势低洼,水网复杂,常遭水患。”
“洛阳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南方粮米可经水路直抵,不愁供给。位置居天下之中,又有雄关险隘,确是建都良选。”
朱标点头叹息:“我亦作此想。只是还需实地察看各地情形,若民生凋敝,便不适宜兴建都城。”
黄子澄深表赞同。若非北方残破,朝廷财力不足,朱元璋出于休养生息的考虑,迁都之事也不会拖延至今。
数日后,朱标启程巡视四方,明面上说是考察民情、查访贪腐。
但见他巡行陕西、河南等地——这些地方近年既无重大贪腐案件,亦无严重灾情。
朝中明眼人顿时领悟:这恐怕是为迁都做准备。
朱元璋的心思,众人早已了然,只是文官们大多不愿多事,盼能不迁则不迁。
如今见太子亲自勘察地理,便知迁都势在必行。
于是不少官员试探上奏,表达迁都之意。朱元璋将奏章全部留中不发。
朝臣们心领神会,主张迁都的奏疏很快如潮水般涌向朱元璋。
朱元璋本想斥责这些人无所事事——本职公务都不做了吗?!
但此事终究需要舆论支持,若无官员鼓吹,确实难以推进。
他只得半推半就默许下来,仅下诏要求不得耽误本职公务。
……
迁都的风声很快传到北平。朱棣得知后颇为惊讶。他在北平居住多年,对金陵的风气向来不以为然。
他对大明定都金陵并不满意,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朱元璋始终没有迁都的打算,他几乎认定金陵将永久作为都城。
没想到,朱元璋此时突然起了迁都的念头。
朱棣召来道衍与何秋一同商议。
道衍听完朱棣的疑虑,抚着胡须说道:“陛下先前未迁都,应是体恤民力。北元初定,战乱方休,唯有安定为先,故而暂居金陵。”
“如今北方已定,民生渐复,国库渐盈,陛下自然动了心思。”
何秋在一旁默然不语。他依稀记得,太子朱标似乎因考察都城之事积劳成疾,不幸去世。之后朱元璋悲痛难抑,迁都之事便搁置了。
可那该是更往后的事才对?难道历史提前了?
何秋一时恍惚,不由得想:这次朱标是否仍会因迁都之事过度劳累?时间既然提前,或许结局也会不同。
朱棣连唤数声,才将何秋从思绪中拉回。何秋茫然望向朱棣,方才的问话他一句未闻。
朱棣无奈,又问:“依你之见,何处适合建都?”
何秋反问:“殿下与大师先前觉得哪里合适?”
“我与道衍大师皆认为洛阳不错。”
何秋沉吟道:“若只求如历代旧制,洛阳确为上选,条件远胜他处。”
“但若愿开创新局,兼顾开海,则北平最佳。”
朱棣讶然:“北平?”
何秋点头道:“北平以南尽为平原,虽因黄河泛滥收成不佳,但若大力治河,粮食供给可保大半,缺额亦可借运河或海运补足。”
“东有天津港,距北平极近,海运货物三日可达,交通便利,朝廷也易掌控开海事态。”
“北平坐落于燕山与太行之间,有险可守。北接长城与九边,蒙古难以突入,不易威胁都城。”
“再往北即大宁,为养马重地,其重要不言而喻。何况北平本是元大都,宫室尚存,迁都于此,可省大笔兴建之费。”
朱棣抚额苦笑:“听你这一说,我若是父皇,必选北平为都。”
道衍略一思索,含笑说道:“但陛下终究不是殿下。他对元朝旧物有所排斥,亦不深知开海之利,恐怕不会将北平纳入考量。”
朱棣低叹一声,心中犹豫:是否该向父皇进言,将都城定于北平?
可若真迁都北平,他朱棣又将封于何处?北方已无地可封,南方无战事,他也不愿前去。
何秋察觉到朱棣心中的犹豫,便劝说道:
“殿下不必想太多,我们就当不知道,将这件事藏在心底就好。”
朱棣默默点头,眼下只能看朱元璋是否能想起北平。
何秋斟酌片刻,又说道:
“陛下想要迁都,或许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朱棣转眼望向他,何秋正色道:
“殿下不觉得朝堂上南方官员过多了吗?”
朱棣心头一震,确实如此。
朝中官员大半来自江西,还有江浙一带,北方人寥寥无几。尽管朱元璋采取南北分榜取士,北方士子的比例始终未能提升。
朝廷官员多为同乡,易结党营私,吏治难清。这也难怪朱元璋屡屡对官员和勋贵下手——不是同乡便是同年,若不加整治,政令难行,阳奉阴违必成常态。
朱棣长叹一声:“平衡南北士子,真是难事。”
若朱元璋迁都之意也包含这一层,那么此次迁都恐怕比他原先想的更为复杂。他朱棣还是保持沉默为妙,不想卷入其中。
第197章风雨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