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1 / 2)

朱标听到何秋的名字,想起蓝玉对他的赞誉,不禁羡慕起朱棣来——这个四弟真是寻了个好女婿。

他斟酌着问道:“不知父皇心中可有属意之地?”

朱元璋其实颇为纠结。他首选自然是故乡凤阳,可凤阳贫瘠,即便设为中都、迁去百姓,依旧难以改变困窘现状。更让他警惕的是,朝中勋贵多为淮西出身,若定都凤阳,淮西势力必将再度膨胀。他苦心经营十几年,岂能前功尽弃?

但他还是试探道:“太子觉得中都如何?”

朱标心中早有预料,苦笑道:“儿臣一直关心中都发展,可惜那边情况实在不容乐观。”他迟疑片刻,又谨慎补充:“如今的凤阳已非父皇记忆中的模样。新迁百姓对朝廷……颇有微词。”

朱元璋顿时震怒——将百姓迁至龙兴之地本是莫**宠,他们竟敢不满!

朱标连忙劝解:“父皇息怒。这也是人之常情。当初迁去的多是江南富户,到凤阳后连年服徭役修建中都,心生怨气在所难免。”

这番话实则委婉提醒父皇:当初修建中都虽是好意,但过度征用民力,百姓不领情实属正常。

朱元璋岂会不懂太子言外之意?对这些平民也无可奈何,总不能再次迁徙——朝廷已无此精力。

而朱标反对定都中都最关键的理由,关乎朱家祖坟。他直言不讳:“若要迁都中都,必先迁移祖坟。”

朱元璋默然不语,心中早已清楚其中的关联。

关键在于凤阳府地理位置特殊,靠近运河与淮河,一旦洪水暴发,淮河便会泛滥成灾,淹没田野。

若要保全皇陵不被淹没,唯有引淮河之水流入凤阳境内。

这些年来,朱元璋一直采取这个办法。可一旦将凤阳定为都城,事情就棘手了。

岂能让一国之都年年泡在水中?然而,也不能眼睁睁看着祖坟被淹——终究要做出抉择。

朱元璋心情沉重,看来是回不去故乡了,只得略带失落地说:“我明白了。”

稍作振作后,他向朱标提了另外几个心仪的都城地点,例如开封、洛阳和长安。

朱标认真记下,不久便将动身前往各地巡视,考察是否适合建都。

见无其他要事,朱元璋便留太子一同用膳。席间两人相顾无言,都不约而同地想起了马皇后。

当年马皇后还在时,他们三人常常这样一起吃饭。

从何时起不再如此了呢?

大概是从马皇后去世之后,父子二人各自忙于朝政开始吧。

饭后,朱标心情低落地回到东宫,黄子澄早已等候在一旁。

见太子神色郁郁,黄子澄主动上前询问。

朱标打起精神,答道:“没事,只是有些思念母后。”

随后又对黄子澄说道:“父皇有意迁都,命我前往各地考察。”

黄子澄并不意外。天子不喜应天府,这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的事。

当年在凤阳营建中都,北伐时又曾亲赴开封考察,可惜两地当时皆残破不堪,不宜建都,朱元璋只好无奈放弃。

连黄子澄自己也清楚,应天府作为都城,实在算不上上选。

应天府,即金陵,缺点太多。虽号称有长江天险、龙盘虎踞,实则所谓天险并非仅靠长江就能守得住。

一旦淮河沿线失守,就等于与敌人共占长江之险,双方战略态势基本相当。

而金陵周围的山势,比起洛阳尚且不如,不过是些小山丘罢了,关键是无险可据。

这些山未能将金陵城妥善环护,不像洛阳地处盆地,只有几处关隘可通内外。

最致命的问题,在于战马。

金陵离战马产地太远。在古代,骑兵堪称决胜兵种。

以步兵对抗骑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难。往往是骑兵攻、步兵守,步兵追不上骑兵,战略主动权始终掌握在骑兵一方。

看看宋朝就明白了——虽对外作战胜率不低,却始终受压制,给人留下“对外没赢过”的印象。

究其原因,正是宋朝缺战马,无法实施有效追击,打不出俘获丰厚的大胜。

这自然容易让人产生固有印象。

第196章议迁都

黄子澄肯定地说道:“迁都是必然的。且不论无险可守,单是离养马地和九边太远,陛下就一定会迁都。”

朱标轻轻点头,确实如此。

与最终那一点相比,连养马地太远都显得不那么重要。

朝廷中枢与最精锐的兵马相隔数千里,一旦边境有警,恐怕等不到朝廷命令,战火便已燃起。

除非赋予边将一定自主权,但前有唐朝藩镇之祸,大明岂敢轻开此口?

况且大军远驻,若边将存心叛乱,朝廷也难以**——实在隔得太远了。

唯一的办法,就是将都城从金陵迁至北方,尽量靠近军事重镇。

这一点,就连黄子澄这般不通军事的人也能看出,更不用说久经沙场的朱元璋了。

朱标监国多年,对金陵的种种弊端了然于心。

他望向黄子澄问道:“你认为哪里更适合建都?”

黄子澄沉吟片刻,答道:“臣以为洛阳更为合适。”

“长安自唐以后日渐残破,关中平原多年开垦,产粮有限。若定都于此,大批宫人、臣僚、勋贵同往,恐粮食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