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得意地说道:“我派在这里的人回报,这段时间这些蒙古人干活越来越卖力,效率也提高了,这可是个好迹象。”
朱棣也点头认同,这确实是好现象,至少说明蒙古人不再排斥汉人,开始服从指挥。
从军事角度看,朱棣觉得这些蒙古青壮体格好、有纪律,稍加训练就能成为一支精兵。不过这话他不敢说出来,旁边还有蓝玉等人在,只能藏在心里。
第190章震惊蒙古人的高炉(上)
这次参观之后,方孝孺就不再提他那套策略了,差距太大,他几乎有些自闭。
但他仍坚持自己的立场,认为何秋的做法过于重利,不够君子,也不合道义。
黄子澄向方孝孺坦言:
“良乡候的做法虽不够仁厚,带着法家的严苛,这些我都清楚。但蒙古人终究与汉人不同,性情粗犷,有时不得不用对付小人的手段来应对。”
方孝孺默然不语,未再出言反驳——眼前的事实已让他无从争辩。
归降的蒙古贵族被安置在北平,这座曾经的元大都勾起了某些人残存的念想。
为震慑这些顽固分子,朱棣特地将他们“请”到城外的工坊区。
工坊中多是归降的蒙古劳力,正忙碌地搬运铁矿与煤矿。
见到昔日部众竟在汉人工坊里洒扫搬运,干得热火朝天,贵族们暗自痛心:草原勇士的骨气何在?
这份愤懑却不敢表露分毫——朱棣、蓝玉、王弼等将领带着亲卫正立于身侧,目光如炬。
突然,贵族阿思兰瞪圆双眼:他帐下那位号称“哲别”的神射手巴特,竟笑嘻嘻地从汉人管事手中接过工钱!
更令他窒息的是,巴特不仅向管事鞠躬致谢,脸上还洋溢着自豪。
“巴特!”阿思兰失控吼道,“你可是哲别啊!怎能……”
闻声回头的巴特稍显诧异,随即展露笑颜:“阿思兰将军,我请您喝啤酒,这可是难得的好东西。”
在场贵族皆露惊骇之色。见朱棣等人未加阻拦,巴特索性从工坊商铺买了瓶冰镇啤酒,双手奉上:“请将**鉴。”——经汉化熏陶,他连措辞都文雅了许多。
阿思兰呆立原地,任巴特将酒瓶塞入手中。
“我得去赶工了,铁料快出炉啦。”巴特小跑着离去,留下众贵族茫然相顾:这人怎会变成这般模样?
蓝玉、朱棣这些明朝大臣就在眼前,巴特怎么连礼都不行?
而且他怎么又转身回去做工了?难道是中了邪?
阿思兰对巴特的变化感到困惑,有些气愤地质问朱棣等人:
“你们给他吃了什么**,为何让我族勇士变成这样?”
蓝玉在一旁阴森地开口:
“别冤枉好人,明明是这位勇士心向大明,改过自新。再胡说可是会没命的。”
阿思兰顿时僵住,整个人都颓丧下来。是啊,人在大明地盘,谁能不低头?
何秋这时笑着问道:
“这位阿思兰将军,你们在草原上要不要自己劳作养活自己?”
“自然要,草原男儿哪个不会放牧骑马?”
“那巴特现在不也是在自食其力吗?你为何不满?”
“这……这不一样!”
“到底哪里不一样,请将军明示。”
阿思兰支支吾吾说不出话,何秋笑眯眯地接着说:
“你看,巴特干活养活自己,我大明给他发钱粮,往后他就能安居乐业,过上安稳日子,这有什么不好?”
“你胡说!”阿思兰双眼发红,怎么看都觉得大明人是在把他手下当苦力使,却想不出话反驳。
一旁的蒙古贵族也叫嚷道:
“就是!你把我们蒙古勇士当成什么了!”
何秋只是嘿嘿一笑,看着他们不说话。
朱棣上前说道:
“各位,我们继续往下看吧。”
更精彩的还在后头呢!
何秋带路,一行人走到高炉前,那里已围了许多蒙古降兵。
巴特也在其中,他们都伸长脖子朝里望,眼中闪着热切的光。
“出铁。”负责炼铁的师傅见时辰已到,喊了一声。
开炉的师傅立即打开出铁口,橘红色的铁水如岩浆般从高炉中涌出。
原本高炉出的铁都要炼成钢,但今天为了震慑蒙古贵族,何秋直接让人用生铁铸造铁锅,这东西技术简单,造得快。
何秋建的高炉作坊已有些工业化模样,铁水出炉后倒入模具,旁边的水力锻锤便况且运转起来。
锻锤一下下锤落,把通红的生铁打成铁锅的形状。
这段工序以往很慢,如今有了水力锻锤,就快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