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1 / 2)

蒙古贵族们看得目瞪口呆,他们从未见过铁锅竟能这样铸造,不是说铸一口锅要一个月吗?

那些站在高炉旁的蒙古降人,虽已多次见识高炉炼铁的场面,却仍觉得每一次都如同神迹降临。

巴特忽然跪下,膝行至何秋面前,亲吻着他的鞋子,声音哽咽地问:

“伟大的侯爷,我能学习炼铁吗?”

这些天在工坊里,他已打听清楚,这高炉炼铁的技术正是眼前这位年轻侯爷所创。

何秋饶有兴致地看着他,点头道:

“可以,不过你若真学了这门手艺,恐怕这辈子都不能离开工坊了。

这些技艺必须保密,总不能让你学成之后,帮着别人对付大明。”

巴特咧嘴大笑,激动地说:

“不会的,我向长生天发誓,永远效忠大明!”

何秋挥了挥手,“永远太虚,我只看你做了什么,不轻信这些誓言。”

阿思兰在一旁气愤地责骂:

“巴特,你是我族勇士,怎能这样背弃祖先?”

巴特站起来,对阿思兰说道:

“这些铁锅让我明白,蒙古已经完了,蒙古人的梦也该醒了。最好安心效忠大明,否则,你们会死得很难看。”

这番话引起众怒,其他蒙古贵族也纷纷责骂他。说到底,这些人都是蒙古中的顽固派,有些事实他们不愿面对。

何秋心里暗想,巴特对过去蒙古生活的控诉,也接近尾声。

“一口铁锅,几条人命,我为何不能因此效忠大明?”

周围的蒙古降人纷纷点头。人生在世,衣食住行,哪一样大明不比草原强得多?

就连那些蒙古贵族也无法否认。

自从蒙元退走草原,朱元璋实施限制贸易,严禁铁器、茶叶等流入草原。

草原铁价暴涨,一口铁锅、一副铁甲就能换来许多奴隶。

即使贵族们当初带走再多金银财宝,贸易断绝,这些东西又有何用?

灾年时蒙古人南下,不过是为了一口救命粮。

如今不必抢掠、不必卖命,就能吃饱饭,用上结实的铁锅,这些蒙古人又何必再为上层卖命?

阿思兰还想开口,何秋直接打断他,指着高炉说道:

“只这一座工坊,日产万斤生铁,若全打成兵器,数量惊人。”

这番话意味深长,蒙古贵族们顿时清醒。

再望向那座高炉,他们眼中只剩恐惧。

是啊,这一炉所产的生铁,可造多少刀剑,多少盔甲?

这可仅仅是一天的产量,若是一年下来,那该有多少?

蒙古贵族们不禁心生绝望,在心底悲呼,长生天啊,你为何要将如此灾祸降临给草原上的蒙古子民?

他们并非不明事理,先前怀有侥幸,动些心思,也只是以为大明少不了他们。

然而如今,只这一座工坊所产的钢铁,就足以装备百万雄兵——这是何等强大的力量?大元鼎盛时也未必能与之抗衡,何况现在?

所谓优待,或许只在大明无力完全掌控草原时存在,那现在呢?

大明人口近万万,草原上不过百万;大明兵精将勇,更有无尽的刀剑与盔甲。

若再与大明作对,以自家这点根基,岂非自寻碾压?

双方差距,实在太大。

同行的蒙古贵族们,心中那些盘算渐渐消散,转而不住赞颂大明的强盛,甚至摆出一副“不让我做大明的臣属,我宁肯去死”的模样。

何秋在一旁默然微笑,他方才所言其实并未尽实。

这高炉确实日产万斤生铁,却非日日皆能如此。

眼下这几座高炉,最大的制约是原料短缺,铁矿与煤炭从外地运至北平并不容易。

否则,真能轻松武装百万大军,横扫一切。

入夜后,深受震撼的蒙古贵族再次聚首,议论今日所见。

最终,他们皆已认命,向朝廷上表,放弃各自对部族的统治权,将部众全部交由何秋处置。

这无疑是一次彻底的割舍。

蒙古王公对部族的统治权历来稳固,甚至后世仍有一些部族更认同贵族血统。

让他们放弃如此大的权力,绝非易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朝廷对方孝孺的斥责文书也到了,方孝孺深受打击,精神萎靡,几近崩溃。

见他如此,何秋心生一计,将方孝孺派到工地,专门负责向蒙古人讲授仁义道德。

此事与方孝孺心中的教化理想倒也契合,于是他犹豫一番后,还是接下了这份差事。

蓝玉也带着大批部将离开北平,正式封赏已定,封为“凉国公”。

诸多琐事纷至沓来,但这一切都影响不了何秋此刻的激动——朱玉颖即将临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