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 第135章 哑巴写的字比谁都响

第135章 哑巴写的字比谁都响(1 / 2)

夜风穿窗,吹得烛火一晃。

苏锦黎坐在灯下,指尖抚过那封《先帝密谕》的初稿纸角。

墨迹早已干透,可她仍能嗅到一丝松烟金粉特有的沉香——与三年前御药房记录中消失的那批墨锭,气味如出一辙。

崔明远跪在内室,额头渗汗。

他声音发颤:“回王妃……腊八进献的‘安神膏’,按例要用御用轻烟墨点批封条,以防伪冒。但三年前那次,换成了普通青墨,说是……皇上近来头晕,旧墨太浓,易呛。”

“所以?”苏锦黎轻问,语气平静得像在谈论天气。

“所以……”崔明远咽了口唾沫,“那日交出去的墨锭,是轻烟松烟混制,专供批红——而这种墨,只有先帝朱批时才准用。如今宫里已不再烧制。”

她眸光微闪。

线索对上了。

不是巧合,是痕迹。

权力更迭最怕留痕,可再缜密的人,也会在细节上漏出破绽。

比如一锭墨、一道封条、一句无人在意的规程。

她起身,步至案前,抽出一份旧档副本。

这是她命人从礼部废档堆里翻出的《贡墨流向册》,字迹模糊,虫蛀斑驳。

但她一眼就锁定了那一行小字:“癸未年冬,御药房领松烟金粉墨二十锭,用途:批红兼祭祀文书。”

后面被人用朱笔斜划一道,注明“作废入库”。

可库房账簿无收回记录。

“有人动过手脚。”她低声说,像是自语,又像在提醒谁,“墨没销毁,而是流出去了。”

第二日清晨,林砚舟悄然入府。

他衣袖藏半张泛黄残笺,边缘焦黑,显然是火灾遗物。

“东宫书房那场火,”他压低嗓音,“对外说是意外,实为清理旧档。当时救出三箱卷宗,登记官只写了‘无关紧要’便打入夹道封存。我昨夜潜入,翻到这张残片。”

苏锦黎接过,细看。

字迹残缺,唯有几行隐约可见:“……庆元兄让位于弟……非朕所愿……社稷承重,不得已耳……”

她心跳慢了一拍。

这不是遗诏,却比遗诏更致命。

因为它出自先帝亲信幕僚的手记,记于事发当日,未经修饰,毫无顾忌。

若公之于众,便是对当今皇位正统性的当头一击。

“你打算如何用它?”林砚舟问。

“不用。”她说,“我们要让它自己说话。”

林砚舟皱眉。

苏锦黎却笑了,笑意冷而锐:“世人不信孤证。一张残笺,一段朱批,一封密谕,单独拿出来都是死路。可若它们出现在同一个时辰、同一套逻辑之下呢?”

她缓缓展开一幅图卷——是宫城舆图,红线勾连各司衙署:钦天监、宗人府、御药房、中书省、太常寺……

“我们要做的,不是伪造历史,”她眸光如刃,“是还原程序正义。让他们自己承认,现在的皇帝,从未真正合法。”

第三日午后,谢云归出现在朝会上。

他奏请重修《先朝实录》,言辞恳切:“近年坊间多有私撰野史,妄议宫闱,淆乱视听。为正本清源,宜由朝廷主导修纂,以存信史。”

太子党起初冷笑,以为不过文官例行公事。

可当几位致仕老学士纷纷附议时,他们慌了。

“先帝写字,喜左撇执笔,今观留存手谕皆右利。”一位翰林出身的老臣当庭直言,“莫非真迹已被替换?”

满殿哗然。

萧澈适时出列,请旨设立修史局,由圣上钦点纂修官。

皇帝犹豫片刻,终因不愿背上“惧修史”之名而应允。

名单公布那夜,林砚舟收到任命文书。

他站在王府后院梧桐树下,将文书焚于火盆之中,灰烬随风飘散。

但他也明白,唯有进入那个掌管历史书写的地方,才能让真相不被彻底抹去。

当晚,苏锦黎召见程砚秋。

女子一身青袍,发髻素净,双手常年戴着薄绸手套,因显影药水腐蚀皮肤所致。

“你能复原多少?”苏锦黎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