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 第135章 哑巴写的字比谁都响

第135章 哑巴写的字比谁都响(2 / 2)

“只要墨迹未尽湮灭,我能让它开口。”程砚秋声音极轻,却坚定,“但风险极大。钦天监每旬上报观测记录,若有异常,立刻会被察觉。”

“我不急。”苏锦黎望向窗外深空,“等一个时辰,一个所有人都相信‘天意’的时刻。”

程砚秋沉默良久,终于点头。

数日后,林砚舟送来最终比对结果。

他将十份所谓“先帝亲笔”谕令铺开,逐一分析笔锋走势、墨色浓淡、纸张批次。

结论冰冷而确凿:这些文书出自同一人之手——右利,字体模仿先帝,但刻意回避了其左撇带来的独特顿挫;且用纸均为庆元年后新造,绝不可能出现在先帝晚年。

“影阁代笔。”林砚舟说,“持续至少八年。”

苏锦黎闭眼片刻。

证据链闭合了。

墨、火、笔、人、制度、时间——所有碎片拼成一面镜子,照出皇权背后的谎言。

她站起身,走到屏风后的暗格前,取出那份《先帝密谕》原件。

火光映在纸上,仿佛有血色流动。

她没有烧它,也没有藏它。

只是轻轻吹了口气,拂去并不存在的灰尘。

然后低语:

“该让它落地了。”冬至后第三日,寅时初刻。

天穹漆黑如墨,寒风卷着残雪掠过宫檐。

钦天监的铜漏滴到最后一声时,程砚秋站在钟楼最高处,指尖轻轻拨动一根锈蚀的机括。

她戴着薄绸手套的手微微发抖,不是因为冷,而是因为这一瞬,她知道整个大胤朝的命运将被重新校准。

“祥瑞鼓”响了。

三十六声,浑厚悠远,穿破寂静长夜。

这鼓自开国以来从未真正敲响过,只载于礼制典籍——唯有天降符命、圣物显现之时方可启用。

值守太庙的礼官惊起奔出,循声望去,只见偏殿屋脊之下,果然悬着一只青铜匣,以褪色黄绸系缚,随风轻摆,像从天上垂落的一道判决。

“先帝遗训”四字,墨迹斑驳却清晰可辨。

消息传入宫中尚在梦中的人尚未睁眼,朝廷已乱作一团。

礼部尚书亲赴查验,开封一刻,所有官员皆屏息。

那纸上赫然是松烟金粉墨印,印泥经年未褪,反而因氧化泛出暗红光泽,如同凝固的血痕。

更令人无法辩驳的是,匣体铜锈成分与三十年前宗庙修缮所用青铜批次完全一致——那份记录,藏在太常寺最深处的档案里,连现任主簿都未曾翻阅。

“此物若伪,何人能知当年铜料配比?”一位老祭酒颤声说,“除非……他曾在先帝身边。”

无人再敢轻言销毁。

苏锦黎立于王府窗后,远远听着报信暗卫低声回禀,脸上无喜无悲。

她早知道,真正的力量不在刀兵,而在众人对“天意”的敬畏。

他们不信一个人能对抗皇权,但他们会信一个从天而降的遗诏——尤其当它出现的时间、地点、材质,全都严丝合缝地嵌进礼法程序之中。

她转身看向案上摊开的《贡墨册》副本,手指缓缓划过那一行被朱笔划去的记录。

三年前消失的墨锭,今日终于“归来”。

与此同时,萧澈已在影壁下站了半个时辰。

他掌心握着一枚玉珏碎片,边缘磨损,纹路却依旧清晰。

那是幼年时,他与那位未曾即位的庆元王兄各执一半的信物,约定他日相认凭此为证。

如今,它静静躺在密谕匣底,仿佛穿越岁月而来的一声低语。

风拂过他的病弱身躯,咳嗽几声,唇角却扬起一丝极淡的笑。

“我们没有伪造什么。”他望着漆黑夜空,声音轻得几乎消散在风里,“是过去不肯安睡。”

而在乾清宫深处,张慎跪伏于空殿之中,面前烛火摇曳,映照御座孤影。

他曾是先帝近侍,也是那场东宫大火的唯一活口。

此刻,他盯着那把空荡龙椅,耳边似又响起烈焰吞噬纸页的噼啪声。

“烧掉的……到底是什么?”他喃喃自语,

片刻后,一道密令自侧门悄然送出,由一名不起眼的小太监疾步送往南苑别院——

谁也不知其内容,唯见那封缄口无题的信函,盖上了久未启用的“乾清亲启”紫泥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