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2 / 2)

周瑜眸光锐利如刀,眉宇间尽是破釜沉舟的决绝。

贾华心头一震。

看来这位都督是铁了心要背负千古骂名,誓死扞卫柴桑。

他眼珠微转,仍旧进谏道:

\"即便竭泽而渔,抢来的粮食最多也只够维持二十余日。\"

\"倘若主公不能速破刘备,坚守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周瑜长叹一声,冷峻的面容浮现一丝怅然。

\"你以为突围可行?刘备五万大军已将此地围成铁桶,贸然出击无异于自取**!\"

\"唯有咬牙坚持,等到伯符主力来援,方有一线生机!\"

贾华恍然明悟。

原来都督之所以行此下策,实因已无路可退。

\"末将这就去办。\"

\"唉......\"

贾华不再多言,叹息着告退。

周瑜强忍伤痛,踉跄行至城头,愤恨的目光投向城外。

他仿佛看见刘备与秦牧正在营中**言欢,遥望城中烽烟。

\"你们未免得意得太早!\"

\"即便拼上满城百姓性命,我也要与你们血战到底!\"

......

七日后,刘军大帐。

\"据逃民所述,周瑜在粮仓被焚后,已下令强征民间存粮。\"

\"如今百姓枵腹难忍,**频发。\"

\"周瑜竟下令武力**,短短七日就斩杀百余乱民。\"

城中粮尽,百姓即将饥馑而亡。

魏延递上最新军报。

营帐内议论纷纷。

刘备凝眉叹息:\"柴桑乃孙策属地,城中皆为其子民。周瑜贵为吴臣,怎能如此苛待百姓?\"

显然,刘备对周瑜所为极为不满。

乱世之中,诸侯多行**——曹操血洗徐州,袁术盘剥百姓,孙策攻城时常封锁粮道。周瑜为守柴桑,搜刮民粮致使百姓饿殍遍野,实属意料之中。

但刘备素来主张仁政,自然难以认同。

\"继续围城,纵得柴桑亦无生民。不如暂解城围,另谋良策?\"刘备望向军师秦牧,语带退意。

\"既定战略岂能更改?\"秦牧正色道:\"主公心怀仁德是好事。但若日后敌军皆以百姓为质,难道每城都要退兵?如此何日能定江东,复汉室?\"

这番诤言令刘备猛然醒悟,惭愧道:\"先生教诲如雷贯耳,是备见识短浅了。\"说罢起身致谢,继而若有所思。

“撤围只能暂解一时之急,备以为当速取柴桑,方为上策。”

秦牧颔首赞许。

刘备能立即洞悉破城之要,这份远见确实更胜从前。

“速取柴桑确是良策。”鲁肃先是赞同,随即话锋一转,“可周瑜强征民粮,军心已稳,至少能撑十余日。我等如何在短期内破城?”

此言一出,刘备眉头又紧锁起来。

秦牧却从容笑道:“主公无须忧虑,牧已有良策,三日必下柴桑!”

三日内破城?

刘备眸光骤亮,面露喜色。

秦牧原计划是令丁奉、蒋钦焚敌粮草,乱其军心。不料周瑜手段狠辣,竟夺民粮以自固。

如今敌军粮草尚可支应半月,军心复稳。

值此困境,秦牧竟仍有破城之策?

众将相顾,半信半疑。

刘备却毫无迟疑:“军师有何妙计?”

众将目光齐聚秦牧。

“周瑜虽自负,却非愚钝之辈。”秦牧淡然道,“他明知粮草被焚仍死守不退,宁愿搜刮民粮也不冒险突围,只因料定我军围困严密,突围必败。”

“他别无选择,只能负隅顽抗。”

“但周瑜也清楚,强征之粮仅能维持半月。届时粮尽,仍是死路一条。”

刘备目光闪烁,似有所悟。

秦牧轻抿茶水,缓缓道出谋划:\"主公不妨遣使前往柴桑,允诺周瑜若愿撤军,便可全身而退。届时我军将撤除北面围营,备好百艘粮船停泊江岸。周瑜可率部从北门出城,乘船顺江东下投奔孙策。\"

此言一出,众人皆明其意。此计以纵敌为代价,换取柴桑不攻自破,更可保全城中百姓性命。

刘备颔首称善:\"军师妙计!夺取柴桑方为要务,周瑜残部去留无碍大局。\"

鲁肃却进言道:\"周郎心高气傲,恐视此计为折辱。\"

秦牧淡然反问:\"以城易命与城破被俘,孰轻孰重?依周瑜傲性,必选前者。\"

鲁肃猛然惊醒,神色骤变。

狼狈不堪地弃守城池。

成为俘虏,跪伏于刘备面前。

答案不言自明。

对周瑜而言,第二种情形无疑更加令他蒙羞万倍!

\"在下虽与公瑾相交多年,却不如军师对其了如指掌,实在惭愧。\"

\"确实如此,权衡利弊之后,周瑜必定会选择前者。\"

鲁肃自嘲着向秦牧躬身行礼。

秦牧这番解惑之策,顿时让刘备眉间忧虑尽消。

\"甚好甚好,就依军师之计。\"

\"事不宜迟,我这就派遣使者前往柴桑!\"

……

夜色深沉。

柴桑都督府内。

周瑜紧蹙眉头,目光死死锁定在那封刘备手书上。

身旁诸将贾华、贺齐等人暗自欣喜,眼中闪烁着难以压抑的兴奋。

此前刘备使者入城,不仅带来书信,更亲口许诺:

只要周公瑾愿放弃柴桑,北门之围即刻解除。

届时将在城北江岸备妥百艘渔船,供他率领数千残部与孙策会合。

众将正为粮草将罄而忧心忡忡,唯恐困死孤城。

值此生死存亡之际,刘备竟送来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