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夫曼教授的跨界研究邀请,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两人之间激起了新一轮的、理性的涟漪。晚餐后,沈聿怀将打印出来的合作草案初稿放在客厅茶几上,神情是惯常的审慎与客观。
“这份草案的核心,是探讨重大创伤后,个体感知世界的模式如何发生变化,以及艺术表达能否成为一种有效的干预和解读媒介。”他用平稳的语调阐述着,目光落在文稿上,避免与温念初直接对视,以此维持着纯粹的专业讨论氛围,“你的观测站影像,霍夫曼教授认为捕捉到了一种在极端压力下,介于理性坚守与情感脆弱之间的独特状态,这与研究主题高度契合。”
他顿了顿,才抬起眼,看向坐在对面单人沙发上的温念初,眼神是医生评估病人状况时的冷静:“参与这样的项目,意味着你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向研究团队开放你的创作过程和部分……与‘感受’相关的个人体验。这可能会触及你之前回避的一些领域。从治疗角度看,这可能是一次深度的‘暴露’机会,但也伴随着引发不适的风险。你需要慎重考虑。”
他将选择权和对潜在风险的知情权,再次清晰地交到她手中。没有因为这是难得的机会而鼓动,也没有因为潜在压力而劝阻,只是陈述利弊。
温念初的指尖轻轻摩挲着茶杯温热的杯壁。她明白沈聿怀的意思。这不仅仅是艺术合作,更可能是一次对她内心世界的、温和却深入的探照。
她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放在一旁的书包,里面装着相机的存储卡。那些在风雪中定格的光影,不仅记录了自然的狂暴,也无声地记录了她彼时的心境——面对未知的恐惧,以及……在那个清隽身影庇护下,悄然滋生的安心与悸动。
“我想看看那些照片,”沈聿怀忽然开口,打断了她纷乱的思绪,他的声音依旧平稳,“从研究的角度,初步评估其与创伤后感知表征的潜在关联性。当然,你可以选择性地展示。”
这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请求。温念初点了点头,起身去拿笔记本电脑。
当她将筛选出的部分照片在屏幕上展示出来时,客厅里陷入了另一种沉默。不再是尴尬,而是一种被影像力量攫住的、专注的寂静。
有狂风卷着雪粒扑向镜头的混沌,有备用灯光下研究人员疲惫却坚毅的侧影,有窗外天地一片苍茫的孤绝……最后,画面停留在了一张相对平静的照片上——那是风暴间隙,沈聿怀站在窗前凝望外面的背影。昏暗的光线勾勒出他挺拔而略显孤寂的轮廓,窗外的风雪模糊成一片流动的虚影,唯有他的身影是清晰的、稳定的锚点。
温念初的心脏微微收紧。她不是故意要展示这一张,只是快速浏览时顺手点开了。
沈聿怀的目光在那张照片上停留的时间,明显长于其他。他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但搭在膝盖上的右手,无意识地轻轻蜷缩了一下。
“这张……”他开口,声音比刚才略显低沉,“构图和光影的运用,传递出一种……在动荡环境中寻求秩序与稳定的心理趋向。具有一定的分析价值。”
他将一张可能蕴含了私人视角的照片,完全纳入了冷冰冰的学术分析框架。
温念初垂下眼眸,轻声应道:“嗯,当时……只是想记录下那种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