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可记得,帖木儿使团来访时所说的五帝同朝?”
吕氏微微点头。
朱允炆继续说:“朱雄英短暂出现,是因为有人将浩瀚的气运转移到了他身上!”
吕氏似乎明白了什么,“你说的,是那位……蜉蝣道人?”
“没错!就是蜉蝣道人!”朱允炆狠狠地说,“一定要把他找出来!”
……
“但要想找到他,实在太难了。”
此时。
朱彪坐在自己房中。
望着眼前的五件物品,不禁陷入沉思。
铜镜、、一对玉瓶中的植物、女子的发束,还有一把小金锁。
他一件一件仔细端详。
将它们深深印在脑海里。
即便躺在床上,脑海中仍不断回想着这些物件。
不知不觉间。
朱彪渐渐陷入半睡半醒的状态……
不知过了多久!
“铜镜!”
朱彪忽然轻声低语。
他记起来了。
在梦境中。
时光倒流回过去。
那个在众多兄弟姐妹中,年龄较长的两人。
已经到了谈论婚嫁的年纪。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阿标,我特别喜欢这首《木兰辞》!”
那女子不像寻常闺秀那般娇弱。
她站在濠州城的城墙上。
迎着初升的太阳,浑身散发着蓬勃的朝气与英武之气!
“朱伯伯和我父亲都已经同意了!”
她回过头,展露出自信昂扬的笑容。
眉宇间洋溢着一股不属于寻常女子的豪迈气概。
“将来……我也能跟随父亲出征!”
“到那时……”
“我常菁,就要成为本朝第一位女将军!”
“我常菁,就要成为本朝第一位女将军!”
城墙之上。
女子嘴角微扬、身姿挺拔,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眉目间尽是不同于寻常女子的英气。
朱彪也笑了。
但眼中却掠过一丝担忧。
向往战场,与真正踏上战场。
完全是两回事。
刀剑无眼,战阵凶险。
若是出了意外,该如何是好?
那时年仅十几岁的朱彪,心里自然是一百个不愿意。
但他没有说出口。
只是凝视着女子身上那股难掩的蓬勃朝气。
不忍心去打破这份美好。
终于!
时光荏苒。
他的父亲完成了平定天下的伟业。
定国号为:大明!
年号为:洪武!
他朱彪,作为长子,仁德贤明、在众兄弟中威信卓着,文武百官无不交口称赞。
于是顺理成章地。
他成为大明的皇储!
监国理政!
新朝初立,百废待兴。
在大明开国的第一年。
一切都在平稳中逐步推进。
直到这一日。
朝中大臣以皇储不可无正妃为由,向陛下提出了“遴选太子妃”的奏请!
父亲将他召到身边。
第一次如此认真地端详自己已然长大成人的儿子。
心中不免感慨万千。
但他也深知,作为一国皇储,最根本的要务之一。
便是延续血脉。
“心中可有中意的女子?”
此时尚值中年的朱元璋,望着这个让自己无比满意的长子。
他毫不怀疑。
在洪武年间,只要他为儿子打下这片江山。
这位出色的长子,定能将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
这是他最属意的继承人!
自然而然。
作为长子的配偶,老朱家的长媳。
他也必须审慎考量、精挑细选。
朱元璋将几份奏折摊在桌案上,对太子朱彪说道:
“元庭旧臣提议选那位前朝宰相的女儿做太子妃。”
“这样他们便能安心辅佐你,共同治理大明江山。”
身为监国太子,朱彪近阅了不少奏折,对朝中动向十分清楚。
朱元璋又取出一份奏章:
“这是东南士族的建议。”
他站起身,面向儿子:
“他们主张朝廷初立,武将气焰过盛,当提拔文臣以制衡。”
“他们推举的是东南吴氏之女,据说容貌倾城。你若娶了她,日后咱们朱家子孙必是相貌端正。”
说完,他指着满桌奏折笑道:
“这些全是众臣举荐的闺秀名录。”
“你若有中意的,爹就为你定下。”
注视着这个承载着自己全部期望的儿子,朱元璋语气温和:
“孩子,你确实长大了……”
朱彪低头翻阅奏折,上面罗列了众多与他八字相合的女子——元庭旧臣之女、东南士族之女、太常寺官员之女,乃至各路武将之女。
唯独不见他心中所想的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