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2 / 2)

倒也并非全无收获。

“蜉蝣道人……”

老爷子又一次低念着这个名字。

先前那位帖木儿帝国祭祀老者所言,始终让他心有芥蒂。

如今看来,

近日家中种种变故,皆与这位“蜉蝣道人”密切相关。

必须尽快找到他!

……

然而,

一行人离去之际,

谁都不曾留意到,

跟在最后的朱允炆面色惨白,

手脚一片冰凉。

此刻他猛然想起午间柳泷玉那句提醒:

“小心朱允熥!”

“难道……原因就在于此么?”

为何在朱雄英的影子淡去之后,

朱允熥的阴影又笼罩下来?

朱允炆心知肚明:自己相较于朱允熥,最大的优势在于——

母亲。

正是身为太子妃的母亲,

才让他在《皇明祖训》中占据了嫡长子的名分!

当然,

这一切的前提,是朱雄英之名已被剔除。

可若母亲失去太子妃之位……

那最致命、最动摇他根本的问题便将浮现:

他朱允炆,

不过是个庶子!

庶子,

焉能继承大明江山?

不!

他绝不容许这般结局。

一想到此,朱允炆内心便发出无声的怒吼。

他无法接受,

更不甘接受!

……

待老爷子返回京城,

他时隔两月再度坐镇朝堂。

心中明了:

标儿此刻心绪不宁,难掌大局,

朝政终须由他亲自执掌。

他即刻传召吏部尚书詹徽与太子少傅傅友德。

“有件差事交给你们。”

老爷子批阅着奏章,头也未抬。

“立刻去寻访道佛两门人士,打听是否有人听闻过‘蜉蝣道人’之名!”

“蜉蝣道人?”

詹徽微怔,随即恍然——

此前随皇爷前往那座小院收缴钱粮时,曾听闻此名。

观皇爷此刻神色,

定是又去探访了一回。

联系近日京城关于“皇长孙昙花一现”的风声,

詹徽心念电转,已然明了自己该如何行事。

他当即躬身领命:

“臣遵旨。”

“嗯!”老爷子颔首,“不惜一切代价,速度查个水落石出!”

詹徽连忙应声:“遵命!”

大孙依旧下落不明。

老爷子无心多言。

只摆了摆手。

“无事便退下吧。”

“此事即刻去办!”

“是!”詹徽躬身退出。

老爷子独坐沉思。

他不禁想起那五件物品。

上回八幅画,与他渊源颇深。

可这回——

竟牵扯常氏?

猛然间!

老爷子拍案而起。

常茂!

常氏乃常家长女,或许他们能识得其中端倪。

然而——

望了望窗外。

夜色已浓。

且待明日召他们入宫,直往东宫议事。

不知——

“标儿现今如何了。”

“还有允炆与允熥,尽是烦心事!”

老爷子无奈摇头。

今日午后众人神色变幻。

他虽未点破,却尽收眼底。

又是一桩头疼事。

……

老爷子所料不差。

朱允炆回到东宫后,便惶惶不安。

吕氏端着参汤含笑而来。

自朱雄英失踪后,儿子日渐沉稳。

愈发从容。

为母者自然欣慰。

可当她再见儿子神色,竟见他双手微颤。

吕氏蹙眉上前。

轻抚其额。

知子莫若母,这般情状定有变故。

而能令允炆如此失态的——

唯有一人!

“朱雄英?”

吕氏柔声相询:“莫非又因朱雄英而起?”

不料——

朱允炆猛然抬头。

满面惊惶。

随即紧张地望向母亲。

“娘!不是朱雄英……”

吕氏愈发困惑:“既非朱雄英,何故作此态?”

“你前日不是说,已招揽到得力幕僚?”

“她让你结交文武官员……”

“为娘觉得,正是树立威望的良……”

末字未落。

但见朱允炆双目泛红。

连连摇头。

“不!”

“不是……”

“不是朱雄英!”

“是朱雄英的生母啊!”

“常氏……”

“娘,她可能尚在人间!”

“她还活着!!!”

啪嗒!

参汤应声坠地。

顷刻间。

碎瓷四溅!

吕氏怔立当场,颤声问道:“你……此言何意?”

朱允炆见母亲失色。

心下不忍。

面容却愈发扭曲。

“娘……是蜉蝣道人!”

“是他救了常氏!”

此刻——

朱允炆将数月来诸多异状串联。

道出归途苦思的

惊世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