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大同营的号角声穿透薄雾,低沉而悠长。
苏白与朱标刚用过早膳,一碗粟米粥,几块咸菜,便听得帐外传来一阵略显急促的脚步声。
“大人,殿下。”
大同总兵王弼掀帘而入,脸上带着几分喜色,又混杂着些许忧虑。
“好事!昨日招募胡民修路的告示一出,今早营门外就聚了不下百人!”
“多是附近部落的穷苦牧民,拖家带口,问是不是真管饭,还给盐巴?”
他搓着手眼睛望着苏白道。
“可……人一多,难免鱼龙混杂。营里粮仓虽有些存余,但若敞开供应,怕也撑不了太久。”
“再者,这么多人聚在营外,万一有歹人煽动,恐生事端啊。”
朱标放下粥碗,看向苏白。
“苏兄,这……”
“意料之中。”
苏白神色平静。
“饥民如潮,堵不如疏,王总兵,即刻在营外划定区域,搭建临时粥棚,先施一顿稀粥,稳住人心。”
“在挑选营中通晓胡语、熟悉部落情状的吏员或老兵,现场登记造册。”
“问明来历部落、家中丁口,言明只招青壮,按日计工,老弱妇孺可每日领一碗薄粥,但需家人出力方可。”
王弼有些迟疑。
“这……只怕来的人更多……”
“要的就是人多。”
苏白站起身。
“殿下,王总兵,我们一同去看看。”
营门外,黑压压聚着一群人,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男女老少皆有,眼神里混杂着期盼麻木。
见到苏白等人出来,人群一阵骚动,却又不敢上前,只是眼巴巴望着。
苏白走到临时搬来的木台前,扫视人群,对身旁一名通译道。
“告诉他们,大明太子殿下仁德,念北疆百姓生计艰难,特设以工代赈之策。”
“青壮男子,可参与修缮道路、烽燧,每日管两餐饱饭,另结算工钱,或粮米,或盐茶。”
“家中若有青壮出力,其老弱眷属,每日可领一餐粥活命。”通译高声用胡语重复。
人群顿时嗡嗡作响,许多人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
一个胆大的老汉颤巍巍上前一步,用生硬的汉话问。
“老爷……此话当真?干活……真给盐吃?”
“一言九鼎。”
苏白语气肯定。
“但,须得遵我号令,不得滋事,不得偷懒。”
“有功者赏,有过者罚,现在,愿应募者,去那边登记画押!”
人群沉默片刻,随即爆发出巨大的喧哗,争先恐后地涌向登记处。
几名老兵竭力维持着秩序。
朱标看着眼前景象,低声道。
“民心可用……然则,粮草压力确实不小。”
“殿下勿忧。”
苏白道。
“已让周虎从驿站调拨部分缴获的乃蛮牛羊过来,可暂解燃眉。”
“沙州卫、大同左近军屯,亦可挤出部分余粮,更重要的是……”
他目光扫过那些正在登记名字的胡民。
“路修通了,烽燧完备了,商队往来更易,税收自然增加。”
“日后开放互市,盐茶丝绸换他们的牛羊皮货,利远大于投入,此刻付出,是为将来收益。”
王弼闻言,眼睛一亮。
“大人高见!末将这就去安排粥棚和登记事宜,再调一队兵马来维持秩序!”
他匆匆离去。
这时,一名亲卫快步走来,递上一封密封的军报。
“大人,京城六百里加急,直送您亲启。”
苏白接过,拆开火漆,快速浏览。
纸张粗糙,字迹却是内阁特有的工整馆阁体。
朱标投来询问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