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遇到问题,每一次化险为夷,都让在场的专家们对姜晨的敬佩加深一分,也对“红星”数控系统的潜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特别是姜晨现场直接修改G代码、优化加减速曲线(S形加减速控制,这在当时绝对是超前理念)来改善特定区域加工质量的操作,更是让周教授和李慧兰等人看得目瞪口呆。
这不仅仅是对加工工艺的精通,更是对数控系统底层运动控制算法的深刻理解!
他们隐隐感觉到,姜晨之前给出的那些“参考代码”,可能还远远不是他全部的“家底”。
这套“红星”系统的潜力,可能比他们目前所理解的还要巨大得多!
潘老和宋老则在一旁看得连连点头,虽然越来越多的技术细节他们已经听不懂了,但他们看得懂加工过程是否顺畅,看得出姜晨那种举重若轻、掌控全局的气度,更看得出这台国产机床在克服一个个难关后所展现出的强大能力。
宋老更是暗自心惊,仅凭听声音、看切屑颜色和形状、再加上一些自己看不懂的屏幕数据,就能对加工状态做出如此精准的判断并给出优化方案,这位年轻得不像话的总师,简直就是个长着人脑的超级加工专家系统!
他对未来“海龙”战机能够用上更多、更好的国产五轴机床来加工关键零件,信心再次暴涨了好几分。他甚至开始盘算着,回去就跟姜晨商量,能不能优先给成飞也弄几台这样的“宝贝疙瘩”。
时间在金属与刀具的交响、冷却液瀰漫的白雾中悄然流逝。
夕阳的余晖已经变成橘红色,透过“鲁班工作坊”的高大天窗,洒落在仍在不知疲倦运转的钢铁巨兽身上,给它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终于,伴随着最后一道精加工球头铣刀划过零件表面最複杂的那个自由曲面,留下一道如同镜面般、几乎看不到任何刀痕的光洁轨迹,主轴的转速缓缓降低,最终悄无声息地停止了旋转。
B/C摆动头优雅地归回到垂直零位,工作台带着加工完成的零件,平稳地移动到了操作者面前的安全区域。
控制屏幕上,绿色的“加工完成”提示符清晰地显示出来,旁边还跳出了一行统计数据:“总耗时:7小时23分15秒。”
“成……成了!”
一直紧绷着神经的操作员小王,看到这个提示,感觉全身的力气都被瞬间抽空,他颤抖着声音喊道,几乎喜极而泣。
这七个多小时,对他来说,简直比连续飞十个小时的越洋航班还要累!
一瞬间,原本鸦雀无声的厂房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
所有人都围了上来,目光灼灼地盯着工作台上那个刚刚经历了千锤百鍊、“雕琢”成型的金属艺术品。
技师小心翼翼地松开液压夹具的压力,用专用的吊具轻轻提起零件,然后用压缩空气仔细地吹去残留在复杂型腔和孔洞里的切屑和冷却液。最后,他用一块洁白的、柔软的绒布,如同对待初生的婴儿般,轻柔地擦拭着零件的每一个表面。
一个结构异常复杂、充满了流线型过渡和精密孔洞的钛合金飞机机翼后梁连接加强框,终于完整地呈现在众人面前。
在明亮的灯光下,它闪烁着钛合金特有的、迷人的银灰色金属光泽。
每一个转角都处理得乾淨利落、没有毛刺;每一个曲面都过渡得无比平滑、浑然天成;那些密布的精密孔洞,边缘整齐,内壁光洁。即使是最挑剔的工艺师,也必须承认,这是一件近乎完美的工业艺术品!
“快!上三坐标!测数据!”周启明教授的声音激动坏了,他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件“艺术品”的内在精度。
早已准备就绪的检测人员,立刻用覆盖着软垫的专用吊具,将这个已经被高压冷却液充分冷却的零件,小心翼翼地转移到了旁边恒温恒湿的精密检测室内的三坐标测量仪(CMM)的测量平台上。
这台从瑞士进口的、价值连城的高精度三坐标测量仪,是目前国内能够达到的最高形位精度检测手段,其测量精度可以达到微米级。
红宝石测头在伺服电机的驱动下,轻盈地、自动地,开始按照预设的程序,依次接触零件表面的数百个关键测量点——平面、孔位、曲面轮廓……
检测室外,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透过观察窗,死死地盯着与CMM连接的电脑屏幕。
屏幕上,一个个代表着实际测量尺寸、形位公差,如平面度、垂直度、位置度、轮廓度的数据,不断地跳出,并与图纸上标注的理论值和公差范围进行着实时比对。
每一次比对结果显示为绿色的“合格”,都会引发外面人羣一阵压抑的低呼。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绿色的“合格”越来越多。
“轮廓度……0.08毫米,公差带±0.1毫米,合格!”
“主要孔系位置度……0.03毫米,公差带±0.05毫米,合格!”
“关键安装基面平面度……0.015毫米,公差带±0.02毫米,优良!”
“与主翼梁连接曲面最大外形偏差……0.05毫米,公差带±0.08毫米,合格!”
“表面粗糙度Ra值……平均0.4微米,要求0.8微米,优良!”
随着检测员一个接一个地、越来越响亮地报出检测结果,压抑的低呼逐渐变成了清晰的欢呼,最终汇聚成了震耳欲聋的掌声!
所有关键指标,全部达标!甚至有几项关键的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达到了优良水平,完全满足甚至部分超越了航空级精密零件的苛刻设计要求!
当最后一个数据报出,检测系统在屏幕上打出醒目的“整体检测结果:合格”的结论时,潘老和宋老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
潘老这位见惯了万吨巨轮下水、甚至亲手将航母迎回国门的造船宗师,此刻眼眶通红,他伸出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的手,小心翼翼地、如同抚摸稀世珍宝般,轻轻抚摸着那个光滑、冰冷、却又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钛合金零件,口中喃喃道:“做出来了……真的……做出来了……用咱们自己的机床,咱们自己的系统……好啊……真是太好了……”声音哽咽,带着无尽的感慨。
宋老更是直接上前,一把紧紧地、用力地抱住了身旁的姜晨,这位性格一向内敛、沉稳的飞机总师,此刻也激动得难以自持,他用力地拍打着姜晨的后背,声音带着明显的颤音:“小姜……谢谢!真的谢谢你!有了它……有了这台‘争气机’……我们的‘海龙’……就能装上更强壮、更精密的骨骼了!我们……我们航空人……再也不用求爷爷告奶奶,看别人的脸色,等那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到货的外国零件了……”泪水,悄然滑落。
在场的所有专家、领导、工程师、技师,无不为之动容。
空气中瀰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混杂着汗水、泪水和巨大成就感的激动情绪。这不仅仅是一个零件的成功加工。
这是龙国在高端制造领域,一次石破天惊的、历史性的突破!
是用自主研发的“大脑”指挥自主(核心部件可能仍有引进消化成分)的“身体”,第一次成功“雕刻”出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它雄辩地证明了,“红星”数控系统是可行的!国产五轴联动加工中心是有希望的!龙国工业摆脱“器不如人”困境、实现高端制造自主可控的道路,是走得通的!
姜晨看着眼前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心中也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和自豪。他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坚实一步,后续还有大量的优化改进、可靠性验证、批量生产工艺固化等工作要做。
“鲁班一号”还只是个样机,“红星”系统也还需要不断完善。
但他还是走上前,站在那台刚刚立下汗马功劳、主轴还带着馀温的“鲁班一号”样机旁,面向所有激动的人羣,清了清嗓子,用一种充满力量和自信的声音,朗声宣布:
“同志们!今天,我们用这块坚硬的钛合金,用这毫米级的精度,用这光洁如镜的表面,向全世界证明——‘鲁班’有神斧,‘红星’能领航!”
“我宣布,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高精度五轴联动数控加工中心样机,首次加工验收——圆满成功!它已经初步具备了小批量生产和应用于国防关键领域複杂零部件加工的能力!”
掌声,如同压抑许久的火山,猛然爆发!欢呼声、口哨声、甚至喜极而泣的哽咽声,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声浪,在“鲁班工作坊”内久久回荡,几乎要将厂房的屋顶掀翻!
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无比的自豪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他们知道,从今天起,龙国的工业脊樑,将因为这些不断涌现的、凝聚了自主智慧的“国之重器”,而变得更加挺拔,更加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