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材料的炼金术(1 / 2)

“鲁班一号”加工中心首战告捷的消息,迅速传遍了龙国的整个国防工业体系。

在“鲁班工作坊”那台样机前,连续几天都人满为患。

来自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等各大院所的总师和工艺专家们,几乎是组着团前来“朝圣”。

他们抚摸着那台国产五轴机床冰冷的床身,看着展柜里那个由它“雕刻”出来、闪烁着迷人光泽的钛合金“海龙”战机加强框,眼神中的震撼和渴望,几乎要溢出来。

这台“争气机”的诞生,仿佛一夜之间,解决了他们心中最大的痛点——“器不如人”。

然而,狂欢的浪潮仅仅持续了不到一周。

在一次由冯振国和姜晨共同主持的、旨在“推广‘鲁班’经验、研讨下一步工业升级”的高级别内部会议上,最初的兴奋褪去后,一个更深层、更基础的问题悄然浮现在会议桌上。

最先提出问题的,是“海龙”战机的总师,宋老。

“姜总师,冯老,”宋老的眉宇间带着一丝隐忧,“‘鲁班一号’是国之重器,它能啃下钛合金,解决了我们‘海龙’结构件加工的大问题,这点功不可没。但是……”

他叹了口气,从包里拿出一样东西,轻轻放在桌上。

那是一片断裂的、呈现出暗淡金属色泽的叶片,断口处闪烁着刺眼的晶体光泽。

“这是我们‘太行’发动机,在进行500小时全功率耐久性测试时,烧毁的第三代单晶涡轮叶片。”

宋老的声音有些低沉:“‘鲁班’能加工机匣,但它加工不了这个。这玩意儿,是‘长’出来的。”

他看向在座的另一位老人,冶金领域的泰山北斗,师昌绪院士。

师老的面色同样凝重:“宋总说的没错。我们的高温合金……依然是‘心脏病’里的‘心脏病’。”

“我们仿制出了国外的合金配方,但我们的工艺不行。用我们自己的定向凝固炉,长出来的单晶叶片,要么是杂晶、要么是微观组织控制不住,屈服强度和抗蠕变性能,始终达不到设计要求。这片叶片,就是在高温高压下,应力集中导致的晶界滑移,最终脆性断裂。”

“我们有了顶级的‘手术刀’,”师老总结道,“但我们拿来‘雕刻’的‘玉石’,却是块有裂痕的石头。这才是最要命的。”

师老的话,像一盆冷水,浇熄了会场的热度。

紧接着,潘广年总师也开了口:“船舶领域也是一样。‘昆仑’号的船体,我们用了‘凤凰-1型’特种钢,那是姜总师您给的配方,绝对够用。但我们心裡都清楚,那只是解决了有无问题。”

“未来,我们要造更先进的核潜艇,需要屈服强度更高、韧性更好、焊接性能更优异的耐压壳体钢。我们要造下一代航母,需要更轻、更强的飞行甲板钢。这些‘骨头’,我们现在还炼不出来。”

“还有您提出的高铁!”铁道部的代表也开始诉苦,“姜总师的‘先行者’号设计得再好,车体轻量化需要的高强度铝合金型材、转向架需要的抗疲劳特种弹簧钢,我们目前都无法稳定批量生产,还得依赖少量进口样品。”

“‘龙芯’也是!”“磐石”计划的代表跟着说,“我们能造光刻机,能设计芯片,但制造芯片需要的那些关键材料呢?高纯度大硅片、光刻胶、各种电子特气……哪一样不是被鹰酱的‘绞索’行动卡得死死的?”

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被摆上了桌面。

所有人猛然意识到一个残酷的事实:“鲁班一号”的成功,只是撬开了高端制造的大门。但在门的背后,站着一个更庞大、更基础的拦路虎——先进材料。

没有合格的“米”,再好的“锅”,也做不出可口的“饭”。

“绞索”行动的真正阴险之处,不仅在于封锁“机器”,更在于封锁制造机器的“原材料”和“配方”!

会议室的气氛,再次变得压抑。

“看来,我们的‘炼金术’水平,还停留在中世纪。”冯振国适当的开了个玩笑,但语气也变得沉重起来。

“不,”姜晨的声音在此刻响起,平静而又坚定,“不是我们学不会炼金术。而是我们之前,一直都是各个实验室在单打独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把力量拧成一股绳。”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

“‘太行’需要高温合金,‘昆仑’需要特种钢,‘龙芯’需要半导体材料,‘海龙’需要复合材料。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其底层的物理原理、材料计算、制备工艺,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

“鹰酱的‘绞索’,是全方位、跨部门的联合行动。而我们的反击,也必须是体系化的!”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在场的所有人,特别是师老和几位部委领导。

“我建议,不能再等了。必须立刻整合冶金部、化工部、中科院、以及各大军工集团的相关科研力量,成立一个跨部门、跨领域的——国家先进材料研究中心!”

“这个中心,不隶属于任何单一部委,”姜晨加重了语气,“它应该直属高层,由联合指挥部直接赋权,拥有调动全国相关资源的最高优先级!它的唯一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瞄准那些‘卡脖子’的关键材料,进行跨学科的集中攻关!‘太行’的叶片、‘昆仑’的钢板、‘龙芯’的硅片……所有问题,都放到这个大平台里,统一协调,联合攻坚!”

“这个中心,就是我们龙国自己的‘炼金术’圣殿!”

姜晨的提议,迅速在会议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成立国家级中心?”

“跨部门、跨领域?”

“最高优先级?”

在座的都是体制内的老人,深知这几个词背后的巨大分量和……实现难度。

这等于是要打破几十年来形成的部门壁垒和利益格局,将所有“看家本领”都拿出来共享。

然而,在“绞索”行动的巨大外部压力和姜晨这位“技术权威”的强力推动下,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提议,却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得到了最高层的批准。

一个月后,西郊。

一座外表普通、甚至有些陈旧的科研大院,悄然挂上了一块崭新的、没有任何多馀标识的铜牌——国家先进材料研究中心。

但在内部,它的代号,被姜晨赋予了一个充满东方哲学意味的名字——“点石”。

取“点石成金”之意。

中心的主任,由德高望重、在国内冶金和材料学界一言九鼎的师昌绪院士师老亲自挂帅。

中心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在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粉末冶金、特种化工等领域最顶尖的数百名科学家和工程师。

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各自领域的“大拿”,但也都在各自的领域,被“绞索”行动和基础工艺的瓶颈,折磨得苦不堪言。

“点石”中心成立的第一天,召开了第一次全体技术研讨会。

姜晨,作为最高层特聘的“首席技术总顾问”,这是一个专门为他设立的、超然于所有部门之外的职位,出席了会议。

会议室里,坐满了龙国材料科学界的“最强大脑”。

气氛有些微妙,有激动,有期待,也有一丝丝对这个“跨界”而来的年轻总顾问的审视和怀疑。

毕竟,材料科学,是一个极度依赖经验和积累的“慢”学科,不是靠一两个天才设计就能包打天下的。

师老主持了会议,他开门见山:“同志们,把大家聚在一起,目的只有一个——攻克‘卡脖子’难关。‘点石’中心,就是我们的‘聚变堆’,要把大家分散的力量,聚变成足以衝破封锁的巨大能量。”

“今天,我们请姜晨总师,先给大家讲一讲,从他这个‘总用户’和‘系统工程师’的角度,对我们的材料工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掌声响起,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姜晨身上。

姜晨站起身,没有客套,直接走上讲台。

“师老,各位前辈,我不是材料专家。”他开口的第一句话,和上次在数控系统会议上一模一样。

底下一些老专家微微皱了皱眉。

“我只是一个提问题、提需求的用户。”姜晨话锋一转,“但正因为我是用户,我可能更关注‘结果’,而不是‘过程’。在座的各位,都是国内材料领域的顶尖高手,理论基础比我扎实得多。但恕我直言,我感觉我们在某些方向上,似乎……走得有些‘偏’了。”

他打开了投影仪,屏幕上出现了宋老那片断裂的“太行”发动机叶片照片。

“比如,高温合金单晶叶片。”姜晨说道,“据我了解,我们现在的攻关重点,主要还是放在了合金配方的仿制和优化上,希望能通过调整镍、铼、钼等元素的比例,来提升性能。这当然很重要。”

“但是,”他画风一转,“凤凰厂的超算平台对叶片失效模型的模拟结果显示,我们现有配方在理论上的性能极限,并不比国外差多少。真正的问题,出在了‘工艺’上。”

他放出了一张由系统生成的、极其清晰的晶体微观组织对比图。

“这是国外同类叶片的金相图,这是我们的。大家看,他们的γ′相沉淀均匀、形态规整,晶界乾淨。而我们的,组织粗大不均,晶界处甚至有碳化物析出,这些都是致命的应力集中点。”

“所以,我个人认为,”姜晨的声音不大,却如同重锤敲在师老和所有冶金专家的心上,“我们的瓶颈,可能不在于‘配方’,而在于‘工艺控制’!比如,在定向凝固的过程中,我们对‘热梯度’(TheralGradiet)和‘抽拉速率’(WithdrawalRate)的耦合控制是否做到了最优?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微观组织(Microstructure)在特定热场下的演化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