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寒门状元:我的大脑通古今 > 第154章 微操启波澜,言论巧引导

第154章 微操启波澜,言论巧引导(1 / 2)

翰林院的日子,

并非终日埋首故纸堆。

旬日之间,总有那么几次,

散值之后的闲暇时光,

一些年轻的编修、检讨、庶吉士,

会相约聚于附近茶馆雅间,

或某位家境稍裕的同僚租住的小院,

煮茶论道,清谈交游。

这既是文人雅趣,

亦是官场人际必不可少的润滑。

往日里,苏惟瑾对此类活动敬而远之,

多以“学业未精,需潜心攻读”推脱。

但自定下“借势引导”之策后,

他开始有选择地参与其中一些层次较低、

参与者多为新晋官员、尚未有明确派系色彩的聚会。

这一日,休沐之期,阳光正好。

五六位年轻的翰林官聚在城南一家清静茶馆的临窗隔间内。

茶水氤氲,几碟精致茶点置于中央,

气氛轻松融洽。

话题天南地北,从近日邸报趣闻,

渐渐又绕不开地滑向了朝堂焦点——“大礼议”。

一位姓钱的庶吉士叹了口气,

面带忧色:

“听闻昨日又有几位科道官联名上疏,

言辞激烈,痛陈利害,

请求陛下收回成命,

仍以孝宗为皇考。

陛下留中不发,怕是…心中不豫啊。”

旁边一位李姓编修接口道:

“此乃臣子本分,尽忠直言罢了。

关乎祖宗法度、朝廷礼法,岂能缄默?

纵使触怒天颜,亦是我辈读书人气节所在!”

他语气颇为激昂,带着年轻人特有的热血。

席间几人纷纷点头,显然对此论调颇有共鸣。

唯有苏惟瑾,慢条斯理地拈起一块绿豆糕,

细嚼慢咽,仿似并未沉浸在这略显沉重的氛围中。

待众人目光偶然落在他身上,

他才放下茶盏,微微一笑,

语气平和得像是在讨论茶水温凉:

“诸位年兄所言甚是,

气节固然重要。

只是…惟瑾近日偶读些杂书,忽有所感。”

他顿了顿,成功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状元公的“偶有所感”,通常都非比寻常。

“不知各位可曾留意,”

苏惟瑾目光扫过众人,

声音不高却清晰。

“世间之事,凡众人聚集,

情绪互为感染,其言论主张,

往往趋于极端,非黑即白,

较之独处深思时,更为激烈偏颇?

古语云‘众口铄金’,‘三人成虎’,

或许并非全然指谗言,

亦有此种群体相互激荡、

偏离本心之理?”

他巧妙地将现代社会学、

心理学中的“群体极化”、

“信息茧房”概念,

用全然符合这个时代认知方式的古语和现象描述包装起来。

几位年轻官员闻言一怔,

细细品味,似乎确有此理。

苏惟瑾继续道,

一副只是在做纯粹的学理探讨的样子:

“譬如这谏诤之事。

单独一二人,或可冷静陈述利弊,言辞恳切。

然若数十上百人齐聚一堂,群情汹涌,

相互砥砺,其时所言所行,恐已非尽为初衷,

或为激昂气氛所裹挟,或为不甘人后之声势…

其行虽曰忠谏,其态却近乎…逼压。”

他轻轻吐出“逼压”二字,

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一颗石子。

众人脸色微变。

李编修下意识想反驳,

但张了张嘴,却发现对方并非直接反对谏诤,

而是在分析一种“现象”,

且言之凿凿,似乎颇有道理。

“苏修撰此言…倒也别致。”

钱庶吉士沉吟道。

“细想来,似确有此弊。

若只为声势,失了从容说理的本心,

反易激化矛盾,于事无补,亦有损朝臣体统。”

“正是此理。”

苏惟瑾颔首,顺势引导。

“圣上聪慧英明,非不能纳谏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