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议礼新贵集团存在潜在利益交换可能。
其取士偏好:
策论需言之有物,
最好能关注陛下正忧虑的实务(如漕运、边备、财政),
且观点不宜过于激进,
但需显示出“为君分忧”的倾向。
毛澄,知贡举,虽掌实务不直接阅卷,
但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信号,
可能会在流程和氛围上施加影响,
确保会试不至于完全被一方势力把持。
同考官马汝骥、陈沂等,
多为翰林院清流,学术严谨,
但需关注他们与石、贾二人的关系亲疏。
无数信息流奔涌、碰撞、推演…最终,
一套极度精准、极具针对性的备考策略在苏惟瑾脑中清晰成形!
他猛地睁开眼,目光锐利如炬。
“惟山,将我之前所有的策论练习稿都找出来!”
“小奇,重新研墨!”
“惟虎,守住门,天塌下来也别让人打扰!”
命令短促而有力。
苏惟山和小奇立刻行动起来,
他们能感觉到,
自家瑾哥儿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专注状态。
苏惟瑾迅速抽出一叠稿纸,
那上面是他练习的各种策论题目。
超频大脑如同最高效的编辑器,
开始对这些文章进行“手术式”修改。
针对石珤的偏好:
所有经义部分,引据务必更加精确到朱注原典,
措辞愈发稳重,杜绝任何可能被理解为“奇巧”的比喻和联想。
文章结构回归最经典的起承转合,
不求惊艳,但求无懈可击,
如同老僧坐禅,稳如泰山。
针对贾咏的偏好:
策论部分,保留“切中时弊”的核心分析,
但将“官督商运”、“海运试探”等过于扎眼的激进建议,
巧妙转化为“加强漕运监管,
厘清损耗”、“于近海稳妥处试行新法,
积累经验”等更显“老成谋国”的表述。
同时,在文中适当增加“仰赖陛下圣明”、“伏乞圣裁”等体现忠君思想的词句,
并将解决问题的最终希望归于“朝廷德化”、“陛下英断”。
他甚至根据贾咏的籍贯和可能的人际网络,
在论述漕运时,
巧妙地加入了对河南地区粮仓存储、
运输环节的一些正面肯定(贾咏可能乐于见到),
而对某些争议较大的环节的批评,
则模糊了地域指向。
这绝非简单的迎合,
而是在深刻理解考官心理和政局风向后的精准微调。
是在不牺牲核心观点的前提下,
为惊世骇俗的思想穿上了一件符合当下审美和规则的“得体外衣”。
笔尖在纸面上沙沙作响,速度快得惊人。
一篇篇经过精心“伪装”和优化的文章新鲜出炉,
它们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却收敛了刺人的锋芒,
变得更加圆融,更易被主流接受。
做完这一切,苏惟瑾长长舒了一口气,
额角竟微微见汗。
这种高强度的信息处理和策略推演,
对心神的消耗极大。
他看着桌上那叠焕然一新的文章,
嘴角勾起一丝自信的弧度。
石阁老,您会看到一篇根基深厚、义理纯正的文章。
贾侍郎,您会看到一篇紧扣时务、老成持重又暗合上意的策论。
至于那些可能存在的、
想要抓他把柄的眼睛,
他们将很难再找到明显的攻击目标。
超频大脑,不仅是学习的利器,
更是在这复杂官场中趋吉避凶、
精准导航的罗盘!
春闱之战,尚未开始,
他已凭借信息优势,
在起跑线上悄然完成了第一次关键的战术调整。
“小奇,把这些新文章,抄录十遍,务求烂熟于心。”
“惟山,再去打听,
石阁老和贾侍郎近日有无公开的诗文或奏疏流出,
若有,不惜代价弄来。”
情报收集与分析,永无止境。
苏惟瑾望向紫禁城的方向,目光沉静。
考官已就位,舞台已搭好。
现在,只待锣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