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大明黑帆 > 第130章 镇江大捷

第130章 镇江大捷(2 / 2)

议事已毕,努尔哈赤下令厚葬阿敏。

三贝勒莽古尔泰站出来道:“大汗,镶蓝旗的这些残兵怎么办?他们没保护好旗主,理应处死!”

努尔哈赤目光扫过,运阿敏尸身回来的牛录额真吓得浑身颤抖。

努尔哈赤开口:“他们不是阿敏的巴牙喇亲军,又将旗主尸体运回,不仅不该罚,还应重重奖赏其勇敢,退下领赏吧!”

“谢大汗!”牛录额真跪地磕头。

努尔哈赤又对皇太极寒声道:“去了镇江,把所有汉人都杀了,给阿敏陪葬!”

“是!”皇太极苦涩应下。

众贝勒大臣退下后,努尔哈赤回到后院,终于强撑不住,只觉得一瞬间天旋地转,身子左右摇晃,跌坐在地上。

侍从连忙上前搀扶。

“滚开!”努尔哈赤厉声怒喝,而后他望着天空,心中默默立誓。

无论是谁杀了阿敏,今后定要将其千刀万剐!

……

数日后,皇太极乘快马,在百余亲军保护下,到了镇江。

早在路上,他就通过哨骑得知,现在的镇江已是一片废墟,明军已弃城而走。

故他才敢只带百余亲兵,轻装前行。

即便已听了镶蓝旗牛录额真的汇报,可亲眼见到那炮舰对镇江的破坏时,皇太极还是不免心中剧震。

他是不认可大汗的那套“猴子”、“勇士”的说法的。

在皇太极心中,落后就是落后。

想战胜大明,除了要学他们的文化、语言,笼络住他们的官吏、地主,更重要,还要把大明先进火器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行!

皇太极立马于镇江城外,哨骑禀报不绝。

“贝勒爷,奴才沿鸭绿江北上百里,沿途拖克索尽数毁弃,没见到汉人身影。”

“下去吧。”

皇太极面无表情,内心却在滴血。

此番镇江失陷事小,阿敏死了也不算大事,鸭绿江畔的农庄毁弃,人口流失,才是对大金的沉重打击。

辽东虽土地肥沃,可天气严寒,本就粮产极少,加上人丁稀薄,更是难以供给大军。

大汗为减少粮食损耗,甚至不惜在辽阳、沈阳等地开展“杀穷鬼”的行动。

可以说,鸭绿江畔的这几十处农庄,是大金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是大金产粮的大后方,是明年征广宁,未来攻破山海关的军粮关键。

就这么一役就没了……

明军这招釜底抽薪,果然够狠!

“贝勒爷!”

心中哀嚎之际,又有哨骑来报:“奴才在城里发现了这个!”

哨骑说罢翻身下马,从马兜中取出一物来。

皇太极定睛看去,只见是个圆形的铁疙瘩,有双拳大小,想来就是明军的炮弹了。

皇太极伸手接过,掂了掂,约有十余斤重。

他在萨尔浒、辽沈、浑河都见过明军火器,从无一个能发射这么重的炮弹。

皇太极又道:“城中还有其他火器吗?”

哨骑道:“镇江城都被瓦砾埋住了,奴才只找到这个,贝勒爷若有命,奴才再派人去细找。”

皇太极摇摇头,大金有限的人力要用于耕种、战争,哪有去翻瓦砾的工夫,将炮弹交给身边巴牙喇壮达:“拿着这个去辽阳,找汉人将领、工匠,问明白是什么火器。”

“是!”巴牙喇壮达听令,带着本队人马,往辽沈方向飞驰而去。

身旁有人提醒道:“贝勒爷,大汗让我们把这镇江的汉人杀尽……”

皇太极冷冷道:“镇江还有汉人吗?”

他手下本想说,镇江四周没有汉人了,还可以去杀别处的,总之汗命不可违抗,大汗只想让汉人死,至于死的是哪里的,大汗不会在乎。

只是看见皇太极冰冷面孔,话到嘴边又咽下去了。

……

皇太极所部在镇江查探之际。

十余条水师战船悄然登陆皮岛。

受辽东巡抚王化贞命令,来收复镇江的毛文龙,在看到皮岛百姓,得知镇江大捷,再亲眼看到镇江城惨状和四散探查的鞑子兵后,完全惊呆了。

皮岛百姓口中的何千总,从头到尾,里里外外,彻彻底底,透着邪门。

首先,辽东是三月份陷落的,王化贞第一时间得知消息,调集兵马,就派了毛文龙来镇江。

那何千总,怎么可能比他还早到一步?

要知道,调集船只、准备船员、征调粮草都要时间。

那何千总,莫非有未卜先知之能吗?

其次,何千总自称是辽东经略熊廷弼手下。

熊廷弼手下有没有这号人,他毛文龙还不清楚吗?

况且辽东经抚不和,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巡抚王化贞主攻,所以积极的派毛文龙来镇江。

而辽东经略熊廷弼主守。

这不仅仅是策略问题,这背后还牵扯到党政,王化贞是反东林党的。

在大明,万事万物都可以糊涂,唯独党争是一板一眼毫不含糊的。

熊经略要是愿意派人到镇江,也不会被人认为是态度暧昧的骑墙派了。

最后,也是最让毛文龙震惊的一点是。

这位何千总,凭一己之力,生生将镇江城轰成一片废墟,将三万余鸭绿江畔的辽东难民接到皮岛。

这种大手笔,究竟是谁做的?

连他毛文龙,辽东的正牌游击将军,此行东拼西凑,仓促成行,也只带了不到两百人啊!

这所谓的何千总……区区一个千总,能做出此等大事,他究竟是何方神圣?

事已至此,毛文龙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他询问了皮岛居民,听到的都是何千总如何平易近人,如何救苦救难,如何气度不凡,如何令人心驰神往。

有用的信息当真是少之又少。

唯独知道的是何千总麾下,大多为南方口音。

这条信息基本没用,大明九边战事频发,常有南兵北调的例子。

远的不说,就说近的浑河血战,就有四川白杆兵、广西狼军参战。

尤其是水师中,南方人更多。

就连他毛文龙自己都是浙江人,手下也大多是南方兵。

总之,这何总兵身份成谜,来历成谜,去向也成谜,立下这惊世大功,不声不响的就走了,竟然只带走了三千余难民,连动机也成谜!

毛文龙心底装满疑问,当真是说不出的别扭。

犹豫许久之后,还是迫不得已,照实给巡抚写战报。

他是有贪下这惊世大功的想法,只是皮岛三万百姓都是何千总大功的见证者,他没胆子谎报军情。

战报很快随船送往广宁。

巡抚王化贞,见了眉头皱成川字,若是毛文龙在面前,非要破口大骂。

如今党争何等激烈,他这巡抚与经略也已是势如水火,这关口上,来个莫名其妙的“何千总”,这不是平白给局势添乱吗?

是以王化贞略一思量,改了战报,将镇江大捷、转移难民的种种功劳,全都安在了毛文龙身上。

这样毛文龙得了战功,他王化贞也能在经抚之争中,压熊廷弼一头!

……

七月中旬。

巡抚王化贞的战报送达京城,顿时朝野震动,一扫辽沈陷落的巨大阴霾,群臣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这可是自努尔哈赤起兵,誓师伐明以来,大明的唯一大捷了。

首辅叶向高奏折中,将毛文龙比作古之班超、耿恭,赞其真乃“奇侠绝伦”,其战术“稍得兵家用奇用寡之法”。

兵部尚书王在晋,盛赞此捷为“空谷之音“,闻之令人心驰神往,茶饭不思。

连久在深宫不出的天启皇帝也破例放下木工活,赞叹毛文龙乃“忠臣良将”。

内阁当即按圣上的大政方针,破格提拔毛文龙为副总兵,同时号令登莱水师接应毛文龙,并令辽东巡抚王化贞和经略熊廷弼“酌议进止”。

所谓“酌议进止”,就是商讨反攻之策的委婉说法,也即朝廷实际上支持了王化贞的策略。

这也就意味着,反东林党势力经此一役,气焰大涨。

同时,司礼监秉笔太监魏进忠因深受圣上宠爱,赐名为“魏忠贤”。

朝野中的反东林党势力,也隐隐有往魏忠贤身边靠拢的趋势,“阉党”这个称呼渐渐成型。

镇江大捷,本是好事,但由于带来的战略转变以及党政加剧,对大明朝廷却是喜忧参半。

只是这种深层次的危机,已被大胜的喜悦完全掩盖住了。

整个京师,都沉浸对“中兴盛世”的幻想之中。

……

在朝廷诸公,弹冠相庆之际。

圣安娜号已于七月底,返回了南澳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