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技术的突破!(1 / 2)

儋耳州工业区的清晨是在蒸汽机的轰鸣声中开始的。

巨大的厂区内,交错纵横的铁轨上,满载着原料和成品的列车穿梭往来;高耸的烟囱喷吐着白烟,在空中形成连绵的云带;厂房间的道路上,工人们骑着自行车匆匆赶赴各自的岗位。

在特种钢铁厂的中心实验室里,一场关键实验正在进行。

周慕云亲自坐镇,一群工程师和技术员围在新型电弧炉周围,紧张地注视着温度计和压力表。

温度达到1750度!

一个年轻技术员高声报告,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加入铬铁合金!

周慕云命令道,眼睛紧盯着炉内沸腾的钢水。

起重机吊装着合金料桶缓缓移动,将珍贵的合金元素倒入炉中。

钢水迸发出耀眼的火花,颜色由亮白逐渐转变为淡黄色——这是合金开始熔合的标志。

保持温度!搅拌!

周慕云的声音冷静而坚定。

这是他们第七十三次尝试生产舰用装甲钢。

前七十二次都因各种原因失败——要么强度不足,要么韧性不够,要么内部有缺陷。

这次他们改进了配方和工艺,希望能有所突破。

两个小时过去了,当钢水终于达到预定成分和温度后,开始浇注到预制模具中。

暗红色的钢水缓缓流入模具,散发出灼人的热浪和刺鼻的气味。

取样检验!周慕云下令。

技术员用长柄勺取出一小勺钢水,浇注成标准试件。

试件尚未完全冷却就被送往旁边的检验室。

等待结果的时间总是格外漫长。周慕云踱步到窗前,望着窗外繁忙的厂区。

远处,新建的轧钢车间正在安装设备;更远处,船舶分段制造厂已经初具规模。

整个儋耳州工业区就像一台巨大的机器,每个部件都在为共同的目标运转。

主任!结果出来了!

检验室的门被推开,一个满头大汗的技术员冲出来,手里拿着检验报告。

抗拉强度达到标准!韧性合格!缺陷在允许范围内!我们成功了!

实验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许多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

周慕云接过报告,仔细查看每一项数据,脸上终于露出欣慰的笑容:立即组织批量生产!同时将配方和工艺标准化,编写技术规范。

技术员们齐声应答,立即分头行动。

周慕云走到电话前,直接接通邓贤的办公室:大帅,装甲钢研制成功了!完全达到设计要求!

电话那头传来邓贤赞许的声音:太好了!周工,辛苦了!代我向全体研发人员表示祝贺和感谢!这是海军建设的重要突破!

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周慕云听着邓贤的夸奖谦逊地说道:特别是德意志国专家施密特博士提供了关键建议。

要好好总结这次成功的经验,推广到其他材料的研发中。

邓贤再次指示道:另外,人才培养要跟上,不能让技术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明白,我们已经计划开办特种冶金培训班,由研发骨干担任教员。

挂断电话后,周慕云立即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开会,部署批量生产和下一步研发工作。

与此同时,好消息也传到了椹川海军基地。

龙破武正在船厂视察航母船台施工进度,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对总工程师说:立即调整建造计划,装甲钢板一到货就开始安装!

船厂总工程师兴奋地搓着手:太好了!这下子舰体核心部位的防护问题解决了!我们正在发愁从哪里进口装甲钢呢!

自力更生才是根本。

龙破武看着远方意味深长地说道:靠别人总会受制于人。

就在钢铁厂取得突破的同时,椰城航空研究院也迎来了重要时刻。

第一架全金属单翼战斗机原型机——疾风-I即将进行首次试飞。

机场上,银灰色的战机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流线型的机身、悬臂式机翼、可收放起落架...这架飞机的外观已经与这个时代的主流设计大相径庭,更接近二战前期的水平。

试飞员高志航正在做最后的飞行前检查。

他绕着飞机走了一圈,仔细查看每一个细节。

作为空军最优秀的飞行员,他被选中执行这次历史性的试飞任务。

天成,感觉怎么样?

总工程师周志开走过来问道,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紧张。

飞机很漂亮。

高天成看着眼前的飞机赞叹道:比我飞过的任何飞机都要先进。座舱视野良好,仪表布局合理。

记住,起落架收放要平稳,速度达到180公里每小时后再操作。

周志开不放心的嘱咐道:有任何不适立即返航。

明白。

高天成点了点头,戴上飞行帽和风镜。

在众人的注视下,高志航爬进座舱,启动发动机。

疾风-I装备的是新型旋风-II发动机,功率比之前的型号提高了30%。发动机发出平稳的轰鸣声,螺旋桨划出圆形的光晕。

地勤人员撤走轮挡,飞机开始滑行。

由于采用了前三点式起落架(这是邓贤提出的又一个超前建议),滑行稳定性明显优于传统的后三点式。

到达跑道起点后,高天成推动油门,发动机咆哮着,飞机加速向前。

只滑行了不到三百米,机头就轻巧地抬起,飞机离地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