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礼台上爆发出一阵欢呼和掌声。
周志开和工程师们紧张地盯着天空,手里拿着秒表和记录板。
高天成驾驶着飞机按计划进行了一系列基本飞行动作:平飞、转弯、爬升、下降...飞机响应灵敏,操纵性能良好。
现在测试起落架收放。
高志航通过无线电报告。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这是最关键也最危险的测试环节之一。
高天成按下起落架收放开关。
伴随着轻微的液压声,起落架平稳地收入机翼内。
飞机阻力瞬间减小,速度明显提升。
成功了!
地面上的工程师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
高志航在机场上空飞了几个圈子,测试了不同速度和高度下的飞行性能。
最后,他放下起落架,准备降落。
起落架顺利放下并锁定,飞机以优雅的姿态切入降落航线,主轮轻触跑道,激起一缕青烟。
前轮随后接地,飞机平稳减速。
当高天成爬出座舱时,立即被兴奋的人群包围。
周志开紧紧握住他的手:太完美了!比预期还要好!
初步数据显示,疾风-I的最大速度达到380公里\/小时,比现役最先进的战斗机快了近100公里\/小时,升限和航程也有显着提高。
消息很快传到邓贤那里。他立即致电祝贺,并指示:立即开始小批量生产,组建第一个全装备疾风的战斗机中队。同时着手改进型的研发,目标是达到450公里\/小时的速度。
就在航空工业取得突破的同时,郑文君负责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也成果显着。
羊城大学、闽东大学、赣西大学三所高校的建设进度超前,已经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大学特别注重理工科教育,实验设备和师资力量都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
在羊城大学的开学典礼上,邓贤亲自出席并发表演讲:同学们,你们是华南的未来,也是华国的未来。在这里,你们将学习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将来要为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台下,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子聚精会神地听着。
他们中有很多人是因为华南的发展成就和先进教育理念而被吸引来的。
一个来自湘南的学生问旁边的同学:听说这里的实验室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最新款,是真的吗?
何止!
那个同学自豪地回答。
有些设备比国外大学的还要先进!我表哥在德意志国留学,他说咱们学校的机械实验室比他们学校的装备还好!
课后,学生们参观了校园内的创新工场。
这是邓贤特别要求设立的实践基地,配备各种机床和设备,学生可以在这里将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
大帅说过,理论要联系实际,了。
工场负责人向学生们介绍。
在这里,你们可以自由地进行设计和制作,学校会提供材料和指导。
一个对航空感兴趣的学生组已经开始设计自己的滑翔机,另一个小组则在研究改进无线电设备。
这种注重实践的教育模式在这个时代的华国是前所未有的。
除了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也在快速发展。
儋耳州技工学校已经扩建为技工学院,开设了机械加工、电气工程、化工工艺等十几个专业,为工厂输送了大量中级技术人才。
郑文君还组织了一个特殊项目——选派优秀青年技术人员出国深造。
首批五十人已经前往德意志国和美丽国的一流大学和企业,学习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些人学成归来后,将成为我们的技术骨干。
郑文君向邓贤汇报。
他们不仅学习技术,还建立了与国际学术界的联系,这对我们长期发展非常重要。
邓赞许地点头:眼光要放长远。人才培养是最重要的投资,可能十年二十年才能看到回报,但这是强国的根基。
傍晚,邓贤来到羊城大学的教职工宿舍区,看望几位从国外聘请的教授。
德意志国物理学家穆勒教授住在一栋西式小楼里,生活条件相当优越。
感谢您远道而来帮助我们。
邓贤与穆勒教授握手并开口道:有什么困难尽管提出来。
穆勒教授用带着口音的中文回答:条件很好,比我预期的好得多。学生也很优秀,特别是数学和物理基础很扎实。
我们希望建立世界一流的研究中心。
邓贤看着穆勒的眼睛,语气坚定的说着。
不仅为学生提供教育,还要开展前沿科学研究。
有这个可能。
穆勒教授认真地说道:设备和资金都不成问题,关键是营造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
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邓贤微笑道。
离开教职工宿舍,邓贤走在大学的林荫道上。
夕阳的余晖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远处传来学生们的欢声笑语。
不同的是,这个时空的华国大学将更早地站在世界科技前沿,为国家的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想到这里,邓贤的步伐更加坚定,心中的信念更加执着。
技术突破和人才培养是华南发展的双翼,只有两者同时强大,才能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
这条路还很长,但方向已经明确,步伐正在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