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会尽快(1 / 2)

老油坊的醇香

鲁中的沂蒙山区,有个叫花生峪的村落。村子被漫山遍野的花生地环绕,秋收时节,饱满的花生果缀在根部,泥土里总透着股坚果的油香——那是从村头的老油坊里传出来的。油坊是座石头垒成的老屋,院里的石碾子沾着油光,墙角堆着榨干的花生饼,灶台旁的油缸里盛着金黄的花生油,阳光照进去,像融化的金子在流动,空气里飘着的油香醇厚绵长,闻着就让人想起刚出锅的油饼,酥脆里裹着暖烘烘的香。油坊的主人姓顾,是位六十多岁的老汉,村里人都叫他顾油匠。顾油匠榨了一辈子花生油,手掌被油浸得发亮,指腹带着碾花生的厚茧,却能凭手感判断花生的饱满度,一筐普通的花生,经他手筛选、碾轧、蒸炒、压榨,就能变成清澈透亮、香气浓郁的花生油,炒菜时油烟少,带着花生的本味,哪怕只是煎个鸡蛋,都香得能勾出人的馋虫。

这年秋分,花生刚从地里刨出来,带着湿润的泥土,顾油匠蹲在院门口拣花生。他把瘪果、坏果挑出来,只留颗粒饱满、壳纹清晰的,说:“榨油的花生,得像选兵,个个得壮实,不然榨不出油,还浪费功夫。”他拿起一颗花生,用手一捏,壳裂成两瓣,露出红皮的果仁,饱满得像小元宝:“你看这果仁,饱满、红润,榨出的油才香,就像好麦子磨出的面才白。”

“顾爷爷,这花生真能榨出那么香的油?”一个扎着红绳的小姑娘蹲在旁边,是邻村的,叫丫蛋,跟着奶奶来换油,看着油坊里的大碾子,眼睛瞪得圆圆的。

顾油匠把拣好的花生倒进筐里,笑着说:“能,这老油坊榨了三代人,榨出的油能香遍半个山坳。你闻,”他抓起一把花生,凑近丫蛋的鼻子,“这生花生就带着甜香,榨出油来,香得能让人多吃两碗饭。”

拣好的花生要晒干。顾油匠把花生摊在苇席上,放在向阳的院墙边,每天翻动两次,让花生均匀受晒。“得晒到花生壳发脆,一捏就裂,”他说,“水分多了,榨出的油容易坏;太干了,果仁会碎,出油率低,得晒到正好,花生仁咬着脆甜,不粘牙。”

丫蛋帮着翻花生,阳光晒得花生壳发烫,她的小手很快就沾满了泥土,却笑得一脸开心:“爷爷,这花生晒好了就能榨油了吗?”

“还得脱壳,”顾油匠指着墙角的脱壳机——那是台老旧的手摇机器,“把花生仁取出来,壳能当柴烧,仁才能榨油。”他摇着手柄,花生从进料口进去,壳和仁从不同的出口出来,仁是仁,壳是壳,分得清清楚楚。

脱壳后的花生仁要再拣一遍,把残留的碎壳、霉仁挑干净。顾油匠说:“一点杂质都不能有,不然油会发苦,就像熬粥掉进沙子,再好的米也白费。”

接下来是“碾轧”。顾油匠把花生仁倒进石碾的凹槽里,赶着老黄牛拉动碾盘。石碾“咕噜咕噜”转着,花生仁被碾成碎末,渐渐变成泥状,油香随着碾动慢慢释放出来,像刚炒过的花生,馋得丫蛋直咽口水。“得碾成‘泥’,”他用刮板把碾盘边缘的花生泥刮到中间,“越细越好,这样蒸的时候才能受热均匀,油才能出得干净。”

碾好的花生泥要“蒸制”。顾油匠把花生泥装进铺着棉布的木甑,放在大铁锅上蒸。锅里的水沸腾着,蒸汽透过棉布钻进花生泥,泥团渐渐变软,油香变得更加浓郁,带着股焦香。“蒸到花生泥能捏成团,不松散,”他用筷子戳了戳,“太生,榨不出油;太熟,油会发糊,就得不生不熟,刚好出香。”

蒸好的花生泥趁热“包饼”。顾油匠把花生泥倒在干净的布上,揉成直径一尺的圆饼,用布包紧,再用草绳捆牢。“包得要紧,”他把包好的油饼摞在榨油机的凹槽里,“这样压榨时油才能被逼出来,不然油会藏在泥里,榨不干净。”

压榨是最关键的一步。顾油匠把油饼在榨油机里排好,转动螺杆,让压板慢慢挤压油饼。随着压力增大,金黄的油珠从油饼里渗出来,顺着凹槽流进油缸,油香瞬间弥漫了整个油坊,醇厚得像化不开的蜜。“这叫‘出油’,”他看着油珠汇成油流,“压力得慢慢加,太急了,油饼会裂,油就跑不干净了,就像挤海绵,得慢慢挤,才能挤干水。”

丫蛋看着油缸里的花生油越来越多,金黄透亮,像流动的琥珀,忍不住问:“爷爷,这油能直接吃吗?”

“能,”顾油匠用小勺子舀了一点,递到丫蛋嘴边,“尝尝,咱这是‘毛油’,带着花生的原味,香不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