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穆生花的三封信(2 / 2)

因为,他才是那个真正听懂了“胜利前奏”的人。

与天京战局遥相呼应,西北战场穆生花军和多军余部清军亦进入生死决战之刻。

此时的陕甘大地,黄沙漫卷,烽火连天。

穆生花所部回军虽曾一度势盛,占据要隘,响应南方太平军,意图在西北开辟第二战场,牵制清廷兵力。

然而,随着曹克中、陶茂林、雷正绾三路清军协同压上,战局急转直下。

这三人皆为湘军系统出身,作战风格狠辣果断,深得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之精髓,又兼熟悉西北地形,粮道通畅,兵员充足。

曹克中主攻,陶茂林断其后路,雷正绾率骑兵穿插分割,如铁钳合围。

穆生花虽骁勇善战,然所部多为地方义军,装备简陋,缺乏重炮与后勤保障。

面对清军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的围剿战术,屡屡陷入被动。

先是米家沟战役失败,紧接着平凉告急,再退莲花城,一路节节败退,兵力折损过半,士气低迷。

军中已有将领暗中遣使投降,军心浮动。

更雪上加霜的是,南八营诸将接连战死,噩耗频传。

张家川起义军领袖李朝栋被民团击毙,李得仓率部夺回李朝栋遗体,由此奠定他在张家川长达数十年的军教地位,他凤翔等地的革命军沆瀣一气,秦阶两州各股叛军皆听其指挥。

铁正国,李成恩支援平凉,到达六盘山,反遭清军包抄,血战三日,箭尽援绝,自刎殉战。

这些曾与穆生花并肩起事、誓同生死的兄弟,一个个倒在黄土沟壑之间,如同秋叶被寒风卷走。

军中将士闻之,无不悲愤垂泪,然战局已不容悲痛——他们只能含恨而战,以命相搏。

穆生花深知独木难支,急遣心腹快马奔赴董志原,向陕回主力求援,恳请蓝明泰出兵牵制清军,哪怕只分兵一路,亦可缓解压力。

然而,蓝明泰断然拒绝。

他在大帐中冷面相对,将求援信掷于案上,道:“我革命大军,如今亦处危局。穆图善率部队自内蒙南下,林之望督新募之师扼守渭水,杨岳斌更率大军数万,直逼凤翔。我若分兵救你,董志原必失,一失则全盘皆溃。非我不念同袍之义,实乃自保尚且艰难,何暇顾人?”

他顿了顿,语气稍缓,却又透着不容置疑的现实:“你我皆知,太平军大势已去,天京被围,李秀成败退,洪秀全困守孤城。南方既败,西北纵有千军,亦不过迟亡一日。此时出兵,非但救不了你,反将我数万回民基业,尽数葬送。”

使者无言以对,只得含恨而返。

穆生花闻报,伫立帐外,望向南方天际,久久不语。

风沙扑面,吹动他破旧的战袍。他知道,自己已被抛弃在历史的荒原上。

南方天京危在旦夕,西北援军无望,兄弟战死,士卒饥疲,粮草将尽。

他手中所握,不过一座摇摇欲坠的孤城,与一群愿为信念战至最后一刻的残部。

“天京有曾国荃围城,我有曹克中压境;天京有洪秀全迷于神道,我有诸将死尽,孤掌难鸣。”他喃喃道,“然——我穆生花,岂是束手待毙之人?”

他转身入帐,提笔写下三封信:

一封致残部诸将:“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辈起事,非为活命,乃为争一口气,争一个理。纵死,亦要让清军记住,西北黄土之下,曾有不屈之魂。”

另一封,则命人秘密送往董志原,致蓝明泰:“今日你不救我,他日清军压境,亦无人救你。回民之志,不在一城一地,而在人心不灭。若你尚存血性,待我死后,当知何为大义。”

最后一封,到达哲派教主马画隆,说道:“我乃尔之麾下,汝当真欲弃我等乎?若汝不援,届时陕回坐收渔利,天水、固原、莲花城、陇南尽归陈扶昊矣。”

写罢,他将笔掷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