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仪靠在宽大的皮质办公椅上,手中拿着王秘书长刚刚呈送过来的那份薄薄的名单。
A4打印纸上,整齐地排列着五个名字,每个名字后面附有简短的履历和现任职务。
郑仪的目光缓缓扫过纸面上的每一个字。
第一个,李哲,市委政研室副主任。
三十五岁,京城大学硕士,理论功底扎实,文字能力突出,参与过多项重大课题研究。
性格沉稳,但略显内向,缺乏基层历练。
政研室出来的人,视野和理论深度是优势,但会不会过于“务虚”?
担任秘书,需要处理大量具体而微的事务,需要极强的协调和应变能力。
李哲,或许是个好的“笔杆子”,但未必是个好的“大管家”。
他的目光下移。
第二个,王俊,市政府办公厅综合三科科长。
三十八岁,本省重点大学本科,长期在政府办公厅工作,熟悉政府运行规则,协调能力强,人脉广泛。为人活络,处事圆融。
郑仪的眉头蹙了一下。
办公厅的干部,规矩是懂的,人也机灵。
但有时候,太“活络”未必是好事。
秘书岗位,最重要的是忠诚和可靠,需要的是守口如瓶、执行坚决,而不是长袖善舞、四处逢迎。
王俊的履历看起来光鲜,但总觉得少了点……定力。
第三个,孙正,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四十二岁,工科背景,有多年开发区工作经验,熟悉经济工作和项目管理。
作风务实,敢于担当。缺点是年龄偏大,学历只是普通本科。
年龄确实是个问题。秘书岗位需要充沛的精力,四十出头,在区县算是年富力强,但在领导身边做这种高强度、高要求的服务工作,可能稍显吃力。
郑仪微微摇了摇头,目光继续下移。
第四个,周敏,团市委副书记。
三十三岁,女性,年轻有活力,组织协调和活动策划能力突出,善于沟通。
但经验主要集中在群团工作领域,对政府经济工作涉猎不深。
女性干部心思细腻,有其优势。
但市委书记的秘书,需要接触和处理的事务极其繁杂,很多时候需要代表领导与各部门、各区县打交道,甚至处理一些急难险重的突发事件。
从团市委直接过来,跨度太大,恐难胜任。
而且,郑仪内心深处,或许更倾向于选择一位男性秘书,处理起某些事务来更为方便。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最后一个名字上。
赵希言。
明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
三十一岁。
看到这个年龄,郑仪微微颔首。
这正是干事业的黄金年龄,既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又保有充足的干劲和可塑性。
再看学历——京城大学。
京城大学的高材生,选择回到江东,回到明州开发区工作?
这个选择本身,就透着一股不寻常。
他仔细阅读着赵希言的履历。
“幼年家贫,由参加过解放战争的外祖父抚养长大……早年曾用名赵寸光……复读两年后考入京城大学……毕业后放弃留京及南方高薪机会,主动选择回江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