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洪连忙点头:“正是犬子仁贵,顽劣得很,让道长见笑了。”
“非也非也。”李靖摆了摆手,目光中带着赞赏,“公子年方十岁,却有如此身板,眼神中藏着一股韧劲,实属难得。方才在门外,贫道听闻院内有练武之声,想必便是公子所为?”
薛仁贵闻言,挺起小胸脯,大声道:“回道长的话,是我在练武!我爹说,我们薛家是将门之后,不能丢了祖宗的脸面!”
张士贵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小小年纪,便有如此志气,不错不错。薛公,听闻公子力大无穷,不知可否让我们见识一二?”
薛洪心中犹豫,一来怕儿子在大人物面前出丑,二来又觉得这是个让儿子露脸的好机会。柳封在一旁劝道:“薛贤弟,李道长和张将军都是爱才之人,仁贵既有本事,便让他露一手,也好让二位高人指点一二。”
薛洪一想有理,便对薛仁贵道:“仁贵,既然李道长和张将军想看,你便练一套你最拿手的枪法吧。”
薛仁贵闻言,顿时来了精神,转身跑到院中,拿起那根沉甸甸的木枪。这木枪是薛洪特意为他打造的,比寻常孩童用的重了三倍有余,可在薛仁贵手中,却仿佛轻若无物。他深吸一口气,回忆着父亲教过的枪法招式,凝神定气,大喝一声,木枪如蛟龙出海,直刺前方,枪尖带着呼啸的风声,招式虽略显稚嫩,却虎虎生风,颇有章法。
他时而腾挪跳跃,时而横扫竖劈,一套枪法下来,面不红气不喘,眼神愈发锐利。李靖和张士贵坐在席上,目光紧紧追随着他的身影,眼神中渐渐露出惊叹之色。李靖捋着胡须,微微点头:“此子天生神力,且悟性极高,招式之间已有几分兵家韵味,若加以雕琢,必成大器。”
张士贵亦是连连赞叹:“是啊,这般年纪便有如此根基,实属罕见。我见过不少军中少年,论力气和胆识,竟无一人能及得上薛公子。”
薛仁贵练完枪法,跑到二人面前,躬身行礼:“道长,将军,我练得怎么样?”
李靖微微一笑,起身走到他面前,伸出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练得很好,但枪法之道,不止于刚猛,更在于刚柔并济,意在枪先。你天生勇武,是块练武的好料,可惜缺少名师指点,招式虽猛,却少了几分灵动。”
张士贵也站起身来,拔出腰间长剑,挽了一个剑花,剑风凌厉:“李道长所言极是。武学一道,若无名师引路,极易走偏。薛公子,你愿不愿意拜我为师,我教你军中实战技法,日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
薛仁贵闻言,转头望向父亲。薛洪连忙道:“仁贵,还不快谢过张将军!”
薛仁贵刚要下跪,却被李靖拦住了。“张将军莫急,”李靖笑道,“此子根骨奇佳,单一的技法怕是委屈了他。贫道倒是想收他为徒,教他兵法谋略,奇门遁甲,让他不仅有万夫不当之勇,更有运筹帷幄之智。”
张士贵一愣,随即哈哈大笑:“李道长说得是!我只想着让他习武杀敌,倒是忽略了谋略的重要性。如此说来,不如我们二人一同收他为徒?我教他武艺兵法,道长教他谋略道法,岂不美哉?”
李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张将军此言正合我意。薛公,不知你意下如何?”
薛洪早已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能让李靖和张士贵这样的大人物同时收儿子为徒,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缘!他连忙拉着薛仁贵跪倒在地:“仁贵,快给两位师父磕头!多谢师父们垂爱!”
薛仁贵虽不完全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见父亲如此郑重,又感受到两位老者身上的善意与威严,便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响头,大声道:“弟子薛仁贵,拜见李师父,拜见张师父!”
李靖和张士贵相视一笑,伸手将他扶起。李靖从怀中取出一本泛黄的古籍,递给薛仁贵:“此乃《六韬》精要,你且先熟读背诵,日后我再为你讲解其中奥义。”
张士贵则解下腰间的佩剑,递到他手中:“此剑名为‘青锋’,虽非神兵利器,却也锋利无比。你先用它练习基础剑法,待日后武艺有成,我再为你寻一把称手的兵器。”
薛仁贵双手接过古籍和长剑,紧紧抱在怀中,眼神中满是兴奋与坚定。他虽年幼,却已隐隐感觉到,从今日起,自己的人生将变得截然不同。
柳封在一旁笑道:“薛贤弟,仁贵能得二位高人指点,真是天大的福气!日后必定能光耀门楣,成为国之栋梁!”
薛洪连连点头,心中感慨万千。他望着眼前的儿子,望着两位气度不凡的师父,又望向身旁温婉的柳银环,仿佛已看到多年以后,那个身着银甲、手持方天画戟的少年将军,驰骋在沙场上,为国为民,建功立业,成为一代传奇。
宴席重新开席,众人举杯欢庆,气氛比之前更加热烈。李靖与张士贵留在薛府盘桓了三日。这三日里,李靖每日为薛仁贵讲解兵法谋略,教他观天象、辨地形,讲解行军布阵之道;张士贵则亲自指导他武艺,从基础的扎马步、练臂力,到枪法、剑法的实战技巧,倾囊相授。
薛仁贵天资聪颖,又异常刻苦,短短三日,武艺便有了明显的进步,对兵法也有了初步的理解。李靖见他进步神速,心中愈发喜爱,临走前特意嘱咐:“仁贵,武学与谋略,缺一不可。你要记住,习武是为了保家卫国,而非恃强凌弱;懂谋略是为了运筹帷幄,而非算计他人。日后要勤加练习,不可懈怠,待你学有所成,便是你报效国家之时。”
张士贵也叮嘱道:“师父不在你身边,更要严于律己。若有机会,可来长安找我,我带你入军营历练,让你真正见识一下战场的滋味。”
薛仁贵含泪点头,将两位师父的话牢牢记在心中。他送二人至村口,望着他们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茫茫雾霭之中,手中紧紧攥着那本《六韬》和“青锋”剑,心中已然立下誓言:他日定要不负师父所望,练就一身真本领,上阵杀敌,保家卫国,成为像师父们一样的英雄。
残冬渐去,暖春将至。大王庄的田垄上渐渐冒出新绿,薛府的庭院里,每日都能看到薛仁贵刻苦练武的身影。柳银环常常站在廊下,静静地看着他,时而为他递上一杯热茶,时而提醒他注意休息。两个孩童的情谊,在日复一日的相伴中愈发深厚。
而薛仁贵的名字,也随着李靖和张士贵收徒的消息渐渐传开,不仅在绛州一带声名鹊起,连长安城里也有了些许传闻。人们都在期待着,这个被两位名将看中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