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约自民间来!(1 / 2)

次日清晨,北岭各村的孩童照例前往山脚的识字棚读书。

识字棚是村里专门为孩子们设立的学堂,由村里的老秀才负责教书。

李芊芊悄然安排,在《千字文》课后,增加了一堂特殊的课程——“火德篇”。

“火德篇”的内容,并非是传统的儒家经典,而是从《用火五约》中化出来的。

但是,李芊芊将《用火五约》改成了童谣体,更加朗朗上口,易于孩子们理解和记忆。

“黑烟伤肺腑,白火养亲恩;窑工流过血,子孙记得真。”

“炉中不添药,害人天不容;孩童读书苦,炭火暖心胸。”

这些童谣,简单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孩子们一边读着,一边感受着炭火带来的温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短短三天之内,七个村子的学童,都能够将“火德篇”背诵得滚瓜烂熟。

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仿佛一首充满希望的赞歌。

这仅仅是第一步。李芊芊的计划,远不止于此。

她命小李子将《民生炭事辑要》拆解成散页,夹入商旅携带的佛经、账本、药方之中,随货流通。

《民生炭事辑要》是皓记酒馆多年来收集的情报汇编,详细记录了炭火行业的种种黑幕和百姓的苦难。

这本书的内容,一旦传播开来,必将引起巨大的震动。

但是,如果直接传播,很容易引起官府的注意。

因此,李芊芊采取了这种隐蔽的方式,将书页夹在各种各样的货物之中,让它们随着商队的脚步,流向四面八方。

数日之后,江南某书院的夫子,在批阅学生的策论时,竟然发现引文出自一本“从未听闻的野史”。

这位夫子感到十分好奇,便仔细地研究了这篇“野史”,结果越看越心惊。

“这本书的内容,竟然如此真实,如此深刻!难道,这就是百姓的真实生活吗?”夫子心中充满了震惊。

他将这篇“野史”推荐给了其他的夫子,引起了书院的广泛关注。

《民生炭事辑要》的内容,开始在江南的书院中悄悄地流传开来。

周文远在南陵府衙接到刑部密函,责令他彻查境内“结社立约”之事。

刑部在密函中措辞严厉,要求周文远务必尽快查清此事,严惩不贷,以维护朝廷的统治。

周文远看完密函,心中充满了愤怒。

“这帮狗官,就知道压榨百姓!难道,他们真的不知道,百姓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吗?”周文远怒骂道。

但是他必须想出一个万全之策,才能既能够保护百姓,又能够应对朝廷的压力。

当夜,周文远没有召集幕僚商议对策,而是悄悄地请来城中一位老裁缝,让他按照官服的样式,缝制一件特殊的青袍。

这件青袍,没有补子,没有纹绣,看起来十分朴素。

但是,在青袍的胸前,却绣着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南陵约正”。

翌日升堂,周文远没有穿戴往日的官服,而是穿上了这件特殊的青袍。

他立于公示廊前,朗声说道:“本官今日,非奉朝廷旧制,乃守百姓新约!”

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在整个南陵府衙回荡。

更令人震惊的是,周文远下令将《南陵新约》石碑拓片百份,以“春防公文”的名义,加盖府印,发往各驿道关卡。

春防公文是官府每年春天例行发布的公文,主要内容是预防火灾、盗窃等。

这种公文,通常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周文远将《南陵新约》石碑拓片夹在其中,可以有效地避免官府的审查。

而且,由于拓片上加盖了府印,因此,既无法扣押,又难以辨别真假。

周文远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公开对抗朝廷。

他的行为,震惊了整个南陵府,也引起了轩然大波。

沈瞎子于西山明心书院收到北岭传讯,得知朝廷已经开始追查《用火约》的源头。

他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早就预料到,朝廷不会坐视不理。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害怕,反而感到十分兴奋。

“好戏,终于要开锣了!”沈瞎子喃喃自语道。

他没有动用武力,也没有采取任何激烈的手段,只是命玄尘子召集书院的说书弟子,改演新段《谁执笔》。

《谁执笔》的故事,讲述了这样一个传说:

“话说那天夜里,风大雪急,有人见一道影子爬上净尘驿废墟,提笔欲书……可等火光一照,纸上早已写着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