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约自民间来!(2 / 2)

这个故事,充满了神秘色彩,引人入胜。

此后数日,北方多地开始出现匿名石刻、墙题,内容均为《用火约》片段,落款或为“无名樵夫”,或为“病退窑工”,甚至有寺庙僧人在抄经时,顺手添上一条“炉不焚良善”。

这些石刻、墙体、经文,散落在各地的角落里,悄无声息地传播着《用火约》的内容。

舆论纷起,官府难辨首恶。

他们想要追查《用火约》的源头,却发现根本无从下手。

因为,写下这些文字的人,都是无名之辈,他们来自各行各业,身份各不相同。

他们只是普通的百姓,他们只是想为自己争取一点权利,他们只是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陈皓登北岭最高崖,远望南陵方向,隐约可见烟火连绵……

陈皓立于北岭之巅,凛冽山风猎猎作响,吹动着他的衣袍,也吹散了他额前的碎发,露出一双深邃如寒星的眼睛。

极目远眺,南陵方向,炊烟袅袅,隐约可见,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这片山野与远方的喧嚣。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李芊芊快步走到陈皓身旁,清丽的脸庞上带着一丝难掩的激动:“掌柜的,京畿那边有消息了!”

她压低声音,语速飞快:“有戍卒家属,拿着咱们的‘拂尘炭’进了城,说是军中兄弟托带,可查来查去,谁也说不清这炭是从哪儿来的!”

顿了顿,李芊芊又抛出一个重磅消息,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置信:“更惊人的是,昨夜,紫禁城东华门外的一家茶肆,有人用炭灰在墙上写了五个大字……”她顿了顿,一字一句地说道:“约自民间来!”

陈皓闻言,身躯微微一震,目光瞬间变得锐利起来。

他凝视着远方,仿佛要穿透层层迷雾,看清那座权力中心的真相。

良久,他缓缓转过身,对一旁默不作声的柱子说道:“准备车马,我要去一趟京城。”

夜幕降临,北岭祠堂内,灯火摇曳。

陈皓独自一人站在祠堂中央,望着墙上悬挂着的一幅幅原始火碑图纸。

这些图纸,承载着北岭村民的希望,也记录着他们与权贵抗争的历程。

他深吸一口气,缓缓抬起手,将火把凑近那些图纸。

“噼啪”声中,火焰吞噬着纸张,化为灰烬。

待一切都燃烧殆尽,陈皓走到祠堂正梁之下,那里,空空如也,只悬挂着一幅空白卷轴,在风中微微摇晃,像是在等待着……柱子看着那空白卷轴,忍不住问道:“皓哥,这是…?”陈皓望着那空白,意味深长的笑了笑,只拍了拍柱子的肩膀,转身走出了祠堂,留下柱子一人在原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陈皓缓缓说道:“天亮之前,务必准备妥当”,声音在夜空中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陈皓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将北岭凛冽的山风纳入胸腔,仿佛要将这股力量带入那座即将踏入的权力旋涡。

他知道,此行京城,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

但他更明白,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去做,有些火种,必须有人来守护。

几天后,官道上,一辆略显破旧的骡车缓缓前行。

车辕上坐着一位身着粗布衣衫,头戴毡帽,风尘仆仆的药材商贩。

他面容黝黑,眼神却格外明亮,正是乔装打扮的陈皓。

车厢里,堆放着两只看似普通的木箱,箱子上贴着“醒心草”的标签。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这箱子里装的,并非寻常药材,而是精心炮制过的“醒心草”标本,以及那本记录着无数炭工血泪的《民生炭事辑要》孤本。

骡车抵达涿州驿站,几名手持刀枪的巡检司差役拦住了去路。

为首的差役上下打量着陈皓,眼神锐利,仿佛要将他看个通透。

“下车,接受检查!近日有匪人传播‘火碑’妖言,尔等过往商旅,需仔细盘查!”

陈皓神色平静,丝毫不见慌乱。

他从怀中掏出一张公文,双手递给差役,语气恭敬地说道:“官爷,小的是南陵府的药材商,奉命进京采办药材,这是南陵府开具的官办药材采购凭证。”

差役接过凭证,仔细查看。

只见这凭证上,印着南陵府的官印,虽然有些模糊,但依稀可辨。

公文的格式,也与礼部的公文十分相似,只是细看之下,却又有些不同。

上面写着采购的药材品名,赫然是“定神苗”、“清肺灰”等太医院常用的辅药。

这正是周文远提前仿制礼部公文格式所造的通行证,那半枚模糊的府印,更是真假参半,让人难以分辨。

陈皓知道,周文远这是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支持着他。

差役仔细核对了一番,又询问了陈皓一些关于药材的问题,陈皓对答如流,没有露出丝毫破绽。

差役见他言语诚恳,神色坦然,又见这批药材确实是太医院常用的,便放松了警惕。

“行了,进去吧。”差役挥了挥手,示意放行。

陈皓连忙拱手道谢,然后赶着骡车,缓缓驶入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