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陛下,该生写到其父徐弘祖长期游离四方,自小就接受各种见闻熏陶,长大后还随父走出过离家数百里之地。
他提出千年土地政策非常不公,未出现灾荒或战乱尚可勉强为之,然一旦发生加上官场腐败不堪,各地必然揭竿而起。
数千年来历朝后期农民造反事件频发,皆与此息息相关。
归纳起来现有之土地政策扭转千年旧制,然还需于未来继续深化,最终走向取缔纳粮!”
“哦,他真这么说?”
“千真万确,臣已带来各科前二十试卷,陛下一看便知!”
“把徐寄的卷子呈上来!”
“遵旨!”
翻了翻,刘宗周找出一份,随即递给王承恩。
接过徐寄的卷子,引入眼帘的第一感觉就是两个字:工整。
大明随便哪个读书人写的字都不差,徐寄书法造诣明显突出,令人赏心悦目。
摊开那篇《分地于民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当中的内容无不表达对千年旧制的唾弃,对现有政策的高度歌颂。
不管此人嗅觉灵敏还是有讨好朝廷的嫌疑,最起码政治思想正确,而且用词优美流畅,写文章绝对是个好手。
再看他那篇专业论文,同样与土地税收有关,名为《田税不应该成为王朝掣肘》。
文中指出几千年来随便哪个王朝,前期往往轻徭役低赋税,然到了中后期就横征暴敛。
大明税政较历朝历代明显有别,由于长期低税率,导致上层精英渐渐变得麻木。
加上朝廷对读书人优待,以致精英层竭力避税逃税,甚至认为缴税是一种错误。
于是朝廷财政吃紧下不得已加税加赋之时,他们因此作为敛财手段,无度压榨底层。
几千年来华夏百姓勤劳善良,最大愿望仅仅吃饱穿暖,然并无任何一个王朝真正实现过。
从当今天子取消徭役与所有苛捐杂税,实行低田税,让他看到了大明美好未来。
他认为当下百业呈现出蓄势待发之势,商税、关税、土地税、房产税等很容易便超过农税收入。
随着时代步步发展,农税最终会变成聊胜于无。
为此,在经历一个数十年时间之后,完全可以取缔农税,结束这千年最重要税种,让百姓真真正正安居乐业。
此人还列出一些宏观数据佐证,有的数据还与朝廷统计无限接近,看来平时对报纸以及民间各类事项颇有研究。
“好啊,写得好!此文不应该打分如此之低!”
“陛下,这......”
刘宗周脸色有些难看,与倪元璐面面相觑。
专业论文同样为百分制,很多阅卷官都觉得此文写得好,但过于超出认知,一时难以接受。
于是一番争论与权衡,只给了徐寄八十二分。
看了看第一名刘同升论文得了九十四分,徐寄的其他答题几近满分,要不是此文拉低分值,他可轻松进前三。
“田税迟早会取消,或许二十年,或许四十年,徐寄眼光独到,深得朕怀!”
“嘶......”
在场不少人倒吸一口凉气,尤其文学科的阅卷官。
天子真要彻底打破千年旧制啊,虽言明还要几十年,但绝非一时兴起,说不定心头早都有了打算,那便是迟早的事儿。
“陛下,臣惭愧!”
“哈哈哈,卿等已经尽心尽力,朕岂会责怪,想来徐寄过于另类让人难以适应罢了。”
“臣等多谢陛下!”
“这样吧,朕钦点此人为文学科魁首!”
“嘶......”
这下凉气变成惊叹,那徐弘祖乃天文地理科第一,只要皇帝点头,妥妥状元郎。
若徐寄再夺魁,就成了父子双魁,这可是千年奇闻啊!
“徐寄论文至少应得九十五分以上,如此名列第一名正言顺,卿等稍后予以调整!”
“臣遵旨!”
天子向来不按套路出牌,经常令臣子措手不及,他老人家喜欢,那照办便是。
又翻了翻刘同升、陈之遽、赵世春的卷子,略微思索后,崇祯在徐寄名字上画了个最大的圈,刘同升次之,之后为赵世春。
对于原本排在第二的陈之遽,就自动居于第四位了。
这家伙原迹上乃第二名榜眼,却无同期状元和探花那份刚烈,最后做了螨清的狗。
虽说不可能再有那个机会,但崇祯也不可能让他进一甲,这便是血性。
“文学科就议到此,神农伯!”
“臣在!”
“爱卿来说农学科!”
“臣遵旨!”
宋应星站了起来,他是农学专业主阅卷,本科近两千考生的卷子几乎看了个遍。
还别说,真让他发现了多名农学奇才,即便连续阅卷数日也不觉得累,这几天一直处于兴奋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