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禀陛下,前二十名考生中,耿荫楼、张履祥、陈淏子三人最为突出,臣领衔之农学阅卷组已将其列入前三!”
“嗯。”
崇祯摊开农学科名单,等着宋应星的下文。
“陛下,考生耿荫楼原为一童生,经过多年研究,着有《国脉民天》一书,策论里对该书区田及亲田二法进行详细解析。
此人提出之区田法,为记载农作物挖穴点播全程,此法可集中肥水并抗旱高产,对当今种植方式及干旱气候极其有利!
亲田法则为轮流投入精力之施肥耕作制,好比将一百亩田地分为几份,某个年头对某几块田待如亲子,称之为亲田。
继而在过程中累积经验教训,找出最佳施肥程度,次年起将所有田地轮流一番,如此三五载后,便可全部变为优质良田!
臣在各个官地对此二法也在涉猎,然并未形成系统性文献,该生让臣如获至宝!”
宋应星侃侃而谈,从神色中可看出极其赏识。
而且他说的这些,崇祯也听懂了,这在后世再平常不过的方式,放在当下却显得稀奇。
通俗点说区田法便是给农作物打个窝,将肥料及用水灌在窝里,减小蒸发与肥力流失。
种小麦无需将土地翻成沟壑状,而种玉米就需要,不同作物不同土地区别对待,谓之区田,西苑很多地儿就是这样做的。
现如今民间基本处于粗狂式耕作,崇祯可见多了,好多农民都还未掌握如此简单之法。
再说他那亲田法,实际就是搞出一块试验田,从试验中吸取经验,从而形成惯例。
“陛下,第二名考生张履祥,对农事肥料造诣极高,推出发酵池工艺。
牲畜粪便、杂草等物放入窖池发酵,一段时日后可获肥力超强且对作物伤害极小之肥,于我大明耕种而言善莫大焉!”
“然按此法会产生有毒气体,需将窖池长时间通风,对吗?”
“陛下,这......这......正是!”
宋应星有些惊讶,反应过来后认为有人已向天子汇报了阅卷过程,并未过多遐想。
其实崇祯压根就不知道,李若链的人也仅禀报阅卷进度而已。
这种方式一听便是沼气池,看来这玩意儿在明朝就有了,说不定可追溯得更早,只不过先辈们未将它记录在纸上而已。
华夏文化博大精深真不是吹,那产生的沼气亦有大用啊。
“爱卿接着说!”
“是!”
“陛下,第三名考生陈淏子,自幼热衷花木果树栽植,该生论文中描述,数年来从多个品种柑橘中培育出最新良品。
皆采用移花接木之法,所得之果甘甜美味,且较原有诸品抗旱抗虫害能力更甚一筹!”
顿了顿,宋应星接着道:
“臣孤陋寡闻,第一次听说此法,然臣见过石斛、苔藓、地衣等物附生于其它宿主之物,故判断此法完全可行!
臣寻思既然能在果树上移花接木,那么农作物、各类花木便皆有可能!
为此臣将该生放在第三位,以期能为大明带来不朽功勋!”
“爱卿做得极好,朕心深慰!”
“臣多谢陛下!”
这位考生说的其实就是果木嫁接工艺,几百年后平常百姓只要稍加了解都可做到,而放在如今就称得上高科技了。
科举新政让崇祯得到这么多实用之才,心头欢喜得紧,比过去那些迂腐强出太多。
宋应星又挑了一两个细说,只是赶前三位要差些,但都是不可多得的良才。
“农学科就按爱卿所定之排名,朕不动分毫!”
“臣遵旨!”
接下来,吴又可、刘遵宪、钦天监主事李天经、王徵、卢象升等人分别禀报了医学、工科、天文地理科、兵科优秀考生。
对于部分学科前二十名里有崇祯知道的历史名人,除兵科外其它学科专业性都太强,他也不便调整,专业事得专业人来做。
而且他所看好的徐弘祖名列天文地理科第一,就依了臣子,一律按所列排名给定了。
“中原侯!”
“臣在!”
看着最后的兵科前二十名成绩名单,崇祯问向卢象升。
李信笔试第一,杨展武试第一,论综合排名前三为李信、张煌言、方以智。
杨展排在了第四,阎应元则排在第九名。
对于明末历史,前世的崇祯不算陌生,二十人当中也仅知晓这五个人。
“将考生阎应元及前四名卷子给朕呈上来!”
“臣遵旨!”
卢象升等军方人士全都站了起来,一副洗耳恭听之态。
按惯例,看名次靠前的卷子很正常,其它几科瞄了几眼前三,有的甚至没看,只有文学科徐寄特例,还钦点成第一。
卢象升不清楚为何仅看到第四,并单抽第九名阎应元,猜想或许跟那徐寄如出一辙吧。
“卿等都坐吧!”
“谢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