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年代:大国崛起从工业开始 > 第536章 被忽悠的苏国立,终于回过神来了!

第536章 被忽悠的苏国立,终于回过神来了!(1 / 2)

同一片夜空下,化学工业部的办公楼里,同样是灯火通明。

部长苏国立的办公室里,暖气烧得很足,但他心里却总觉得有那么点儿空落落的。

下午的会议,计算机研究所扔出的那颗“银河一号”的重磅炸弹,到现在还在他脑子里嗡嗡作响。

一万亿次,这个数字就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

他不是不懂技术,恰恰相反,作为化学工业的掌舵人,他深知基础科学和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可正因为懂,他才更加震撼,也更加……迷茫。

这东西,到底能给他的化学工业带来什么?

他想了半天,也只能想到一些模糊的概念,比如优化化工流程,模拟催化剂反应等等。

但具体能做到什么程度,能带来多大的效益,他心里没底。

不像装备部的石振宏,那家伙一听就能想到飞机设计、弹道计算,眼睛都放光了。

也不像四机部的刘有材,人家是搞电子的,跟计算机是近亲,门儿清。

就他,感觉像是隔了一层毛玻璃在看,影影绰绰,抓不住重点。

正当他端着搪瓷缸子,一口一口地喝着浓茶,试图理清思绪时,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

“进来。”

秘书推门而入,身后跟着三四个人,脸上都带着谦和的笑容。

“部长,几位研究所的所长过来看您了。”

苏国立抬眼一看,都是熟面孔,他手底下几个核心研究所的负责人。

他连忙放下茶缸,从办公桌后走出来,脸上挂起了热情的笑容。

“哎哟,都这么晚了,怎么还过来了?快坐,快坐。”

几人纷纷和他握手问好,气氛很是热络。

其中一个走在最后,年纪和苏国立相仿,戴着眼镜,气质儒雅,但眉宇间带着一丝掩不住的疲惫。

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客气,而是等其他人都落座后,才一屁股坐在苏国立对面的沙发上,自顾自地拿起桌上的暖水瓶,给自己的茶杯续上水。

“老苏,你这茶叶不错啊,回头匀我二两。”他开口说道,语气熟稔,没有半点下属对上级的拘谨。

这人叫李文博,是京州高分子材料研究所的所长,也是苏国立大学时睡上下铺的兄弟。

两人一起扛过枪,一起下过乡,后来又一起考上的大学,几十年的交情,铁得不能再铁。

只是后来苏国立走了仕途,平步青云,李文博则一头扎进了科研里,成了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者。

虽然级别差了不少,但私下里,两人还是以“老苏”、“老李”相称。

苏国立笑着指了指他:“你个老李,鼻子比狗还灵,我这刚托人搞来的好茶,还没捂热乎呢,就让你给盯上了。行,待会儿走的时候自己拿。”

李文博嘿嘿一笑,心满意足地吹了吹滚烫的茶水。

其他几位所长见状,也都善意地笑了起来。

他们都知道苏部长和李所长的关系不一般,也乐得见到这种轻松的氛围。

几人寒暄了一阵,便开始汇报各自所里近期的工作进展和遇到的难题。

无非是经费紧张、设备老化、人才短缺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

苏国立耐心地听着,不时点点头,在本子上记下几个要点。

轮到李文博时,他叹了口气,揉了揉眉心,说道:“老苏,我这边别的都还好,就是……卡住了。”

“卡住了?怎么说?”苏国立关切地问道。

“还不是那个新型聚合物的项目。”李文博一脸的苦恼,“我们理论上推导出了几种可能的分子结构,性能非常优异,耐高温、抗腐蚀,一旦搞出来,咱们国家在航空航天和特种涂料领域,就能彻底摆脱进口依赖。”

“这是大好事啊!”苏国立精神一振。

“好事是好事,可理论是理论。”李文博苦笑一声,“这几种分子结构都极其复杂,想要在实验室里合成出来,需要精确控制反应条件,温度、压力、催化剂配比,差一点都不行。”

“我们现在就像是瞎子摸象,只能靠经验,一种一种地试。一个多月了,烧了不知道多少经费,废了不知道多少原料,连个毛都没摸到。”

他端起茶杯,灌了一大口,继续发着牢骚:“要是能有一种办法,提前知道哪条路是对的,哪怕只是告诉我们一个大概的方向,我们也不至于这么被动。现在这样,纯粹是拿钱和时间在赌博,我心疼啊!”

办公室里一时间有些沉默,其他几位所长也感同身受地点了点头。

这是基础科学研究的通病,在没有找到正确道路之前,所有的尝试都像是在黑暗中行走,充满了不确定性。

苏国立听着李文博的抱怨,脑子里却像是有一道闪电划过。

他猛地想起了下午会议上,钱院长演示“银河一号”模拟气象的场景。

那原本需要一周的计算量,被压缩到了短短五分多钟。

一个念头,毫无征兆地从他心底冒了出来。

他盯着李文博,像是想到了什么,突然开口问道:“老李,我问你个事儿。你刚才说的那个……分子结构,还有反应条件,这些东西……能算出来吗?”

李文博被他这没头没脑的一问,给问得一愣。

他扶了扶眼镜,有些奇怪地看着自己的老同学。

老苏今天这是怎么了?

以前他汇报工作,只要一涉及到具体的科研细节,苏国立都是摆摆手让他说重点,说结论。

今天怎么还关心起计算过程来了?

他想不明白,但还是耐心地回答道:“当然能算。这在理论上属于计算化学的范畴。一个分子的性质,归根结底是由它的电子结构决定的。”

“只要我们能解开描述这个体系的薛定谔方程,原则上就能预测它的一切性质。”

“但是……”李文博话锋一转,脸上的表情更加无奈了,“这个方程太复杂了,对于稍微大一点的分子,根本就没办法精确求解。我们只能用各种近似的方法去模拟,这个计算量……是天文数字。”

“有多大?”苏国立追问道,心跳没来由地开始加速。

“这么说吧,”李文博想了个通俗易懂的比方,“我们研究所里那台从国外进口的最好的计算机,是我们部里特批经费买的,宝贝疙瘩一样供着。”

“让它去算我们其中一种候选材料的一个最简单的性质,你知道要多久吗?”

“多久?”

“不间断地跑,大概需要……两年。”李文博伸出两根手指,语气沉重。

“两年?”旁边一位所长失声惊呼。

“这还只是算一个性质,一个最理想化的模型。”李文博叹道,“要想完整地模拟整个化学反应过程,把所有变量都考虑进去,那台计算机恐怕算到咱们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都算不完。”

“所以,计算机对你们的研究帮助很大,是吗?”苏国立的声音有些干涩,他感觉自己似乎抓住了什么关键的东西。

“何止是很大,那简直就是命根子!”李文博激动地一拍大腿,“老苏,你是不知道,现在国际上化学和材料领域的前沿研究,早就不是我们这种‘炒菜’式的实验模式了。人家都是‘计算指导实验’!”

“先在计算机里设计出成千上万种可能的分子,用超强的计算能力进行筛选,找出最有希望的那么几种。然后再进实验室,针对性地进行合成与验证。”

“这样一来,效率能提高几百倍、几千倍!人家是开着飞机大炮在搞科研,我们还停留在小米加步枪的阶段,怎么跟人家比?”

李文博越说越激动,仿佛要把积攒了多年的憋屈都倒出来。

“我们不是不想这么干,是没那个条件啊!计算资源太宝贵了,根本轮不到我们。我们这点计算需求,跟搞物理的、搞军事的比起来,就是毛毛雨,人家根本看不上。”

苏国立呆呆地坐在那里,李文博后面的话,他已经有些听不清了。

他的脑子里,只剩下“效率提高几百倍、几千倍”、“飞机大炮对小米加步枪”这几句话在反复回响。

他终于明白了。

他终于明白“银河一号”的真正意义了!

那不仅仅是一台能算天气、算弹道的机器,它是一台能够改变整个科研范式的“神谕机”!

它能让李文博他们,从瞎子摸象的困境中解脱出来,直接拿到那张通往未来的地图!

突然之间,今天下午在周部长办公室门口看到的那一幕,清晰地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装备部的石振宏、四机部的刘有材、五机部的赵启民……那三个老家伙,开完会鬼鬼祟祟地跟着周部长,说是去办公室喝杯茶。

喝茶?

狗屁的喝茶!

这帮成了精的老狐狸,他们肯定是在会议上就嗅到了血腥味!

他们早就想到了“银河一号”对自己部门的巨大价值,所以会议一结束,就第一时间冲过去抢占先机了!

他们根本不是去喝茶的,他们是去抢资源的!

是去抢那台超级计算机的使用时间的!

而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