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着那片闪烁的灯海,看着那些充满期盼的眼神,沉稳而清晰地吐出了两个字:“开始。”
这两个字,仿佛是一道无声的指令,通过空气,通过电缆,瞬间传达到了这台钢铁巨兽的每一个神经末梢。
总控制台前,负责人的手在键盘上重重敲下回车键。
“任务注入开始!”
“注入进度百分之十……三十……七十……一百!任务数据包注入完成!”
“启动‘洪泛协议’!”
机房正中央那面巨大的显示墙上,主监控画面瞬间发生了变化。
原本代表着四千零九十六个计算核心的绿色小方块,组成的静态矩阵,仿佛被投入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无数代表着“微任务包”的蓝色数据流,像决堤的洪水,瞬间充满了整个网络拓扑图。
没有经过任何中央节点的分发,它们被直接广播到了每一个角落。
下一秒,奇迹发生了。
那些代表着计算节点的绿色方块,开始争先恐后地闪烁起黄色的光芒。
“核心编号0017,认领任务包AX-734!”
“核心编号1024,认领任务包BY-991!”
“核心编号3588,拍得高优先级任务包CZ-001!”
“……”
大屏幕的侧边栏,数据流如同瀑布般飞速刷新。
与以往“主从模式”下,主节点向下分发指令的单向瀑布不同,此刻的数据流是混乱的、多向的,却又蕴含着一种奇异的、自组织的秩序。
就像一个繁忙的菜市场,每个摊主(计算核心)都在根据自己的存货(算力负载),大声叫卖着自己能处理的货物(任务包)。
周培明院士死死地盯着那块显示着“系统总效率”和“平均网络延迟”的屏幕,他的手紧紧攥着,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他身边的几位领导也屏住了呼吸,整个观察区落针可闻,只有机柜风扇那永恒不变的嗡鸣声,衬托着此刻异样的寂静。
“负载百分之三十……系统效率百分之九十八点九!网络延迟零点零一毫秒!”
“负载百分之五十……系统效率百分之九十八点七!网络延迟零点零一二毫秒!”
“负载百分之七十……天哪!效率还在百分之九十八以上!”一个年轻的研究员忍不住低声惊呼,语气里充满了难以置信。
在过去的测试中,一旦负载超过百分之五十,系统效率就会像高台跳水一样直线下降,网络延迟则会呈指数级暴增,最终导致系统崩溃。
可现在,那条代表效率的曲线,只是微微地向下倾斜了一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角度,顽强地维持在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高度。
“这……这不科学……”另一个研究员喃喃自语,他扶了扶自己的眼镜,仿佛想看得更清楚一些。
这当然不科学,因为这超越了他们现有知识体系的“科学”。
白杨的目光平静如水,他没有去看那些激动人心的效率数字,而是落在了那张实时生成的“任务依赖关系图”上。
那张图谱上,无数节点之间亮起又熄灭着代表“信标”的白色连线。
一个任务的完成,会像点燃烟花一样,瞬间激活下游数个等待它结果的新任务。
整个计算过程如同一场精妙绝伦的光影交响乐,无数个独立的乐手,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依靠彼此的节拍,自发地合奏出了一曲宏伟的乐章。
“负载百分之九十!”
“负载百分之九十九!”
“全系统满负荷运行!”
负责人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
来了!
最关键的时刻来了!
所有人的心脏都提到了嗓子眼。
周培明院士的眼睛瞪得像铜铃,一眨不眨。
显示墙上,那条代表系统效率的绿色曲线,在达到满负荷的瞬间,只是轻轻地向下沉了一下,便又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托住,稳定在了百分之九十七点五的位置!
成功了!
这个数字,就像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所有人的心上。
没有断崖式下跌,没有指数级延迟,没有数据风暴,没有系统崩溃!
那头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难以驯服的、狂暴的性能怪兽,此刻,在全新的调度算法驾驭下,温顺得像一只训练有素的猎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优雅和高效,疯狂地吞噬着海量的计算任务。
“计算任务完成度百分之八十……”
“百分之九十……”
“百分之九十九……”
“百分之百!”
“最终结果校验开始……校验通过!与理论模型误差低于十万分之一!”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不知是谁第一个喊出声来,压抑已久的寂静瞬间被引爆。
整个地下机房,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和掌声。
年轻的研究员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又笑又跳。
几个头发花白的老专家,此刻也像孩子一样,激动得满脸通红,用力地拍着手,眼眶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
为了这一刻,他们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走过了多少条死胡同,承受了多少次失败的煎熬。
而今天,在短短三天之内,一个颠覆性的思想,就将他们从绝望的泥潭中彻底拉了出来,并一步送上了云端!
周培明院士转过身,他看着身旁那个从始至终都面色平静的年轻人,嘴唇哆嗦着,激动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他只是伸出双手,紧紧地、用力地握住了白杨的手,不住地摇晃着。
千言万语,都汇聚在了这位老科学家通红的眼眶和颤抖的双手之中。
白杨回握住他,感受着那份滚烫的激动,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微笑,他轻轻点了点头。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
欢呼声渐渐平息,但每个人脸上依旧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兴奋。
几位部里和所里的领导围了上来,看向白杨的眼神里,已经充满了毫不掩饰的敬畏和钦佩。
“白所长,这次的先行验证,可以说是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一位戴着金丝眼镜、气质儒雅的领导率先开口。
他应该就是周培明之前提过的,主管科研的副部长。
“您提出的这个‘去中心化’思想,不仅仅是解决了一个技术难题,更是为我们国家在高性能计算领域,指明了一条全新的、可以弯道超车的道路!”
“我代表部里,向您,向所有参研的同志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和最诚挚的感谢!”
周培明院士也平复了一下心情,感慨道:“是啊,有了这个调度算法作为地基,我们这栋万亿次计算机的大楼,总算是能稳稳地盖起来了。”
“后续我们只需要按部就班地优化软件,完善硬件适配,项目成功指日可待!”
众人纷纷点头,脸上满是乐观的憧憬。
然而,白杨却轻轻摇了摇头。
“各位领导,周老,”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让现场再次安静下来,“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先行验证’的成功。”
他环视了一圈众人,目光最后落在巨大的显示墙上,那上面还残留着成功的数据。
“这次测试,不仅仅是验证了一个算法,它实际上已经验证了我们整个技术路线的可行性。”
“我认为,‘万亿次计算机项目’,从今天这一刻起,就可以正式开始了。”
此言一出,满场皆惊。
正式开始?
大家面面相觑,刚刚燃起的兴奋火焰,仿佛被浇了一盆冷水,迅速冷却下来。
“白所长,您的意思是……”那位副部长皱起了眉头,有些迟疑地说道,“现在就开始?这……是不是太急了点?”
“您也看到了,我们现在的程序还只是一个验证版的雏形,非常粗糙。”
“硬件方面,四千多个核心的互联已经让我们焦头烂额,未来的超算规模可能会是现在的十倍甚至数十倍,那该是多复杂的工程?”
“还有供电、散热、容错……每一个都是世界级的难题。我们……我们还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
“是啊,白所长,”周培明也冷静下来,附和道:“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我们刚刚解决了一个核心算法问题,士气正盛,但全面铺开一个如此庞大的系统工程,恐怕……难度还是太大了。”
他说的,是在场所有技术人员的心里话。
一个天才的算法,和一项浩瀚的系统工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前者是灵光一闪,后者则需要无数人年复一年的艰苦努力和精妙绝伦的顶层设计。
白杨似乎早就料到了众人的反应。
他没有争辩,只是平静地转过头,对一直安静地站在他身后的助理林慧点了点头。
“小林,把东西拿出来吧。”
“好的,白所长。”
林慧应了一声,从随身携带的那个厚实的黑色公文包里,取出了一叠用牛皮纸袋密封好的文件,足有十几厘米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