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走到会议桌前,将文件分发给在场的几位主要领导和周培明院士。
“这是什么?”周培明疑惑地接过来,入手沉甸甸的。
他撕开密封条,抽出了里面的文件。
只看了一眼封面,他的瞳孔就猛地一缩。
《“曙光一号”超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总体设计方案(草案)》
“曙光一号?”周培明喃喃地念出这个名字,光是这四个字,就透着一股破晓而出的磅礴气势。
他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随即,他的呼吸就停滞了。
目录清晰地分成了十几个大章:
系统总体架构、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分布式操作系统内核构想、
高效能计算节点设计、
I/O子系统方案、
大规模液冷散热系统规划、
高容错供电体系、
并行文件系统、
任务调度与资源管理……
每一章
这已经不是什么“构想”或者“想法”了,这是一份详尽到令人发指的工程蓝图!
周培明的手开始微微颤抖,他快速向后翻阅。
在“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一章,他看到了白杨手绘的那张草图的最终进化版——一种被命名为“三维环面(3DTor)”的全新网络结构,并附有详细的路由算法和理论延迟计算公式。
在“分布式操作系统内核”一章,他看到了“微内核”和“服务化”的设计思想,这比当前主流的宏内核领先了至少一个时代。
在“大规模液冷散热系统”一章,他甚至看到了具体的管道铺设方案、冷却液成分建议和热交换效率模型!
越看,周培明的心跳越快,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他身边的几位领导,也都是同样的表情,一个个瞪大了眼睛,像是看到了天方夜谭。
他们终于明白,白杨刚刚说的“正式开始”,并非一时冲动。
当他们还在为解决一个“调度算法”的难题而欢欣鼓舞时,这个年轻人,早已在脑海中,将整座名为“超算”的宏伟大厦,从地基到屋顶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设计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那份所谓的“先行验证方案”,根本不是为了验证而验证,它从一开始,就是整个庞大计划中,被精确计算好的、用于统一思想、凝聚信心的第一块基石!
“这……这……”周培明翻到了最后一页,那是一份项目进度规划表(GattChart),将整个工程分成了上百个子项目,明确了每个阶段的目标、所需资源和时间节点,精确到了周。
他抬起头,用一种看怪物的眼神看着白杨,喉结滚动,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震撼,已经不足以形容他此刻的心情。
这是一种被更高维度智慧彻底碾压后的失语和颤栗。
……
寂静。
死一般的寂静。
观察区里,只剩下众人粗重的呼吸声和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那位副部长花了足足十分钟,才将这份厚厚的方案粗略地翻完。
他合上文件,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仿佛要将胸中的震惊全部吐出来。
他抬起头,看着白杨,眼神中再也没有了丝毫的质疑,只剩下一种纯粹的、发自内心的敬佩。
“白所长……我收回我刚才的话。”他郑重地说道,“您不是急了,而是我们……我们的格局和眼光,跟不上您的脚步。”
他将那份方案在桌上轻轻拍了拍,声音铿锵有力:“这份方案,就是我们最好的准备!最强的底气!周院士,各位同志,你们还有没有疑虑?”
周培明用力地摇了摇头,他将那份方案紧紧抱在怀里,像是捧着无价的珍宝,激动地说道:“没有疑虑!只有信心!这份方案,就是我们的指路明灯,我们的行动纲领!”
“有了它,我们计算机研究所,有信心、有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曙光一号’给我造出来!”
“对!我们干了!”
“拼了这条老命也得干出来!”
“……”
几个老专家也纷纷表态,群情激昂。
他们都是搞了一辈子技术的人,最清楚这份方案的价值。
它就像一份标准答案,虽然填充答案的过程依旧艰苦,但至少,他们再也不用在黑暗中摸索了。
“好!”副部长一拍桌子,站起身来:“既然大家思想统一了,那这件事就这么定了!”
“‘曙光一号’项目,从今天起,正式成立项目组!白杨同志,担任项目总工程师,全面负责技术工作!”
“周培明同志,担任项目总指挥,负责组织协调工作!”
“……”
他顿了顿,脸色变得无比严肃:“在座的各位,都是‘曙光一号’项目的第一批核心成员。”
“这个项目的重要性,不用我再多说。从现在开始,它就是我们国家的最高机密。”
他转向林慧:“小林同志,把保密协议拿过来吧。”
林慧再次从公文包里,取出了另一叠文件。
这一次,是制式统一的、印着红色抬头的保密协议。
没有人犹豫,没有人迟疑。
从副部长,到周培明院士,再到机房里的每一个核心研究员,都郑重地在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按下了鲜红的手印。
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份法律文件,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军令状,一份对国家和民族的庄严承诺。
签完协议,白杨的任务也算告一段落。
他将后续的具体工作交接给了周培明,便在众人的簇拥和目送下,准备离开。
“白所长,您慢走!有任何问题,我们随时向您汇报!”周培明一直将他送到车前,依旧紧紧握着他的手,不愿松开。
“周老,辛苦你们了。”白杨点了点头,坐进了车里。
黑色的红旗轿车缓缓驶离,留下身后那栋朴素的科研楼,和楼里一群即将开创历史的人。
车子走后,计算机研究所的地下机房里,气氛却比刚才更加热烈。
几十个技术人员围在会议桌旁,激动地传阅着那份方案的复印件,每一个细节都能引起一阵阵的惊叹和讨论。
“天哪,你们看这个‘并行文件系统’的设计,它把元数据和数据流分开了!这个思路太绝了,彻底解决了海量小文件的读写瓶颈!”
“还有这个液冷方案!他竟然考虑到了利用服务器废热进行园区冬季供暖的二次利用!这……这是把节能降耗都算进去了啊!”
“你们说,白所长的大脑到底是什么构造的?他才二十九岁吧?这些东西,感觉不像是这个时代能想出来的……”
“别瞎猜了!我们能参与这样的项目,跟着这样的总工,是我们这代技术人员最大的幸运!”
“都别愣着了,赶紧分组,按照方案上的任务分解,今天晚上就把第一阶段的工作计划给我拿出来!”一个小组负责人大声喊道。
“好!”
众人轰然应诺,立刻散开,各自回到自己的岗位上,眼里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
……
而这一切的缔造者,白杨,此刻已经回到了自己位于研究所的办公室。
窗外阳光正好,办公室里安静得能听见时钟的滴答声。
他脱下外套,挂在衣架上,给自己泡了一杯热茶,然后便坐回了那张宽大的办公桌后。
仿佛西郊那场足以载入史册的测试和那项石破天惊的计划,都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他的桌面上,整齐地摆放着好几摞文件,每一份都代表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他拿起最上面的一份,封面写着《关于提升“龙芯二号”良品率的攻关报告》。
小灵通的热销,对芯片的需求量暴增,现有的生产线良品率依旧是制约产能的最大瓶颈。
他翻开报告,仔细看了起来,时不时拿起笔,在旁边的草稿纸上写下一串串化学公式和物理参数。
光刻胶的配方、蚀刻工艺的温度控制、晶圆清洗的流程……每一个细节,在他的脑海中都清晰无比。
大概半个小时后,他在这份报告上批注了几条关键的改进意见,然后将其放到一边,又拿起了第二份文件。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标准预研方案》。
小灵通只是一个过渡,真正的未来,在蜂窝移动网络。
GSM还是CDMA?
这是一个关乎未来数十年通信产业格局的战略抉择。
白杨的眉头微微皱起,陷入了沉思。
紧接着,是《高纯度单晶硅材料提炼技术瓶颈分析》、《工业设计软件自主研发可行性报告》、《关于成立国家级软件孵化中心的提议》……
“曙光一号”的成功启动,对他而言,不是一个值得庆祝的终点,而仅仅是推倒了宏伟蓝图中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在这条引领整个国家科技产业升级的道路上,他要做的,还有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