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清晨,西北的朝阳刚洒在韦州城的城墙上,关胜部的炮兵部队已率先拉开架势,攻克韦州、突破西夏第一道防线的战斗,正式打响。
“开火!”随着关胜一声令下,数十门火炮同时轰鸣,炮弹带着刺耳的呼啸声砸向韦州城墙。
火炮轰鸣的余音尚未消散,烟尘还在城墙缺口处弥漫,一支身着特殊铠甲、手持炸药包的队伍,已如离弦之箭般向着城门冲去,这是关胜麾下的倭人步兵突击队,他们肩负着用炸药包摧毁韦州城门、为大军开辟通道。
“万岁!”突击队的士兵们一边冲锋,一边高声呐喊。
他们穿着轻便的皮甲,腰间绑着特制的炸药包,导火索早已备好,只待靠近城门便点燃。
韦州城的守军见状,立即从城墙上向下射箭,弩箭如雨点般射来,不少倭人士兵中箭倒地,却没人停下脚步,后续的士兵踩着同伴的尸体,继续向着城门冲锋。
离城门还有十余步时,一名倭人小队长率先点燃导火索,抱着炸药包冲向城门,身后的士兵们也纷纷效仿。
“轰隆!轰隆!”连续几声巨响,炸药包在城门上爆炸,火光冲天,烟尘弥漫。
城门的木质结构被炸毁,碎片飞溅,不少守军被爆炸的冲击波掀翻。
可城门的石质门框仍未完全倒塌,还有士兵在城门口抵抗。
“继续上!”突击队的指挥官嘶吼着,又一批倭人士兵抱着炸药包冲了上去。
他们不顾城墙上的箭雨,直接将炸药包贴在城门的残垣上,点燃导火索后,有的士兵甚至没有撤离,而是选择与城门同归于尽。
“轰隆——”最后一声巨响,韦州城的大门终于轰然而倒,碎石与木屑散落一地,一条通往城内的通道彻底被打开。
烟尘中,幸存的倭人突击队士兵挥舞着长刀,率先冲入城内,为后续的大乾军步兵开辟出安全区域。
他们的铠甲上沾满了鲜血与尘土,不少人身上带着伤,却依旧眼神锐利,嘶吼着向城内的西夏守军发起进攻,这场殉爆破城,虽让突击队伤亡过半,却为大乾军攻克韦州,撕开了最关键的一道口子。
关胜见状,下令道:“围三缺一!留出一条通往鸣沙城的退路,减少守军的抵抗意志。”
激战至9月12日凌晨,最后一股西夏残军顺着预留的退路,向鸣沙城逃窜。
关胜率领大乾军进入韦州城,城内百姓纷纷涌上街头,迎接大乾军。
韦州城的攻克,标志着西夏第一道防线彻底崩溃。
大乾军打开了西夏南部的门户,得以直逼黄河岸边,为后续进攻第二、三道防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在关胜攻打韦州的同时,郝思文部在贺兰山脚下展开行动,目标是切断西夏军最后的西逃退路,苏峪口与滚钟口,这两处是贺兰山为数不多的可通行山口,若能控制,西夏军便再也无法向西逃窜。
九月十日拂晓,郝思文将部队分为两路,分别突袭苏峪口与滚钟口。
苏峪口的西夏守军仅有千余人,且多为老弱残兵,面对大乾军的步兵正面冲锋与骑兵侧翼包抄,根本无力抵抗。
不到一个时辰,苏峪口便被攻克。
滚钟口的守军虽稍多,却因缺乏支援,在大乾军的猛攻之下,也仅坚持了两个时辰便溃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