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西北,黄河水裹挟着泥沙奔腾不息,西夏残余势力依托这条“母亲河”,在宁夏南部构筑起三道黄河防线,企图凭借天险与地形,阻挡大乾军北上的步伐,这是西夏保卫兴庆府的最后屏障,每一道防线都暗藏杀机。
首先,西夏以韦州城为核心,沿灵州川布防,投入一万五千有余地方武装。
这些士兵多为当地招募的乡民,虽战斗力不及正规军,却熟悉地形,擅长游击袭扰。
为迟滞大乾军进攻,西夏军故意拆毁灵州川沿线的桥梁,在道路两侧挖掘壕沟,同时在韦州城内囤积粮草,加固城墙,试图将这里打造成消耗型缓冲带,哪怕不能击溃大乾军,也要拖延其推进速度,为后续防线争取准备时间。
其次,鸣沙河是黄河的支流,河道狭窄,水流湍急,西夏在此投入约两万兵力,扼守黄河主渡口与鸣沙河交汇处。
守军在渡口两侧构筑数十座碉堡,碉堡内架设床弩与投石机,可覆盖整个渡口区域。
同时在黄河岸边挖掘战壕,布置拒马,形成河防加城防的双重屏障。
西夏军甚至在黄河水中投放铁链,试图阻挡大乾军战船靠近,誓要将鸣沙河变成大乾军的葬身之地。
最后就是西夏最核心的防线,依托青铜峡天险构建。
青铜峡两岸峭壁林立,黄河穿峡而过,仅有一条狭窄的通道可供通行。
西夏在此部署近五万禁卫军,这是西夏最后的精锐力量,士兵们身着重甲,配备精良武器。
同时在峡口两侧修建连环碉堡,碉堡之间以暗道连接,可相互支援。
峡道内埋伏了大量的弓弩手,若大乾军强行突破,便两方射箭,堵死通道。
这里是保卫兴庆府的最后门户,西夏军誓言与防线共存亡。
八月二日,盛夏的阳光炙烤着西北大地,关胜在俘虏李乾顺后,将其送至洛阳,随即便收到了姜齐从太原发来的圣旨,要求立即三路大军向宁夏挺进,扩大战果。
关胜率领中路大军,从怀州出发,沿黄河东岸向北推进,目标直指西夏第一道防线的韦州城。
士兵们携带武器与干粮,踩着滚烫的黄土丘陵行军,脚下的沙土被晒得发烫,汗水浸透了铠甲,却没有一人放慢脚步。
“拿下韦州,撕开西夏的第一道口子!”关胜骑着战马,在队伍中激励士兵,长安之战后,便都是被动的防御战,这可憋坏了关胜这西北汉子,既然陛下让自己反击,那还有什么说的?一个字,打!
孙安率领东路军,从白马川出发,目标直插第二道防线的鸣沙河。
为了争取时间,部队采取轻装急行军策略,每日奔袭四十公里。
白马川一带多为山地,道路崎岖难行,士兵们常常需要攀爬陡峭的山坡,穿越茂密的树林。
山地间的脚步声打破了西北的宁静,沿途的西夏斥候根本来不及反应,就被孙安部的先锋歼灭,为大军扫清了障碍。
就在两路大军北上的同时,西夏大败的消息传到吐蕃大营,吐蕃赞普本就对联盟心存疑虑,如今见西夏大势已去,生怕被大乾军牵连,当即下令撤军,退回巩州。
这一消息让郝思文部的兵力瞬间解放,此前郝思文一直牵制吐蕃军,如今吐蕃撤军,他立即率领部队从泾河出发,向贺兰山迂回,任务是切断西夏军西逃的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