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华夏真相集 > 第二十四集 南唐复起

第二十四集 南唐复起(2 / 2)

闽国发生内乱之事,消息传至金陵建康。

南唐国主李昪闻报,便修国书,派将领兵前往福州,调解王氏兄弟。

王延政与王曦兄弟不敢与南唐相争,况且人家本是出于一番善意,乃佯作欣然允诺,遂于先父王审知陵前盟誓,重修旧好。

南唐兵退之后,王氏兄弟之间相互猜忌如故,并未丝毫改善。南唐国主为邻国解和释怨,却广为天下称赞,诸侯咸服。

南唐升元四年,夏四月。

后晋国主石敬瑭因忌惮安远节度使李金全势大,便诏命前横海节度使马全节代之。

李金全怒而不从,便在宠吏胡汉筠劝说下决意反晋,举安州全境之地归附南唐。

五月,后晋帝便以马全节为将,率汴、汝、洛等十二州兵力讨伐李金全,以保大节度使安审晖为副帅。

南唐既接受安州之降,则派鄂州屯营使李承裕、段处恭领三千兵,往迎李金全南归。李承裕等抢在晋军之前先行赶到安州,李金全率部投南,安州将吏、资财全部为南唐所得。

次日,马全节率领晋军赶到,追及南唐军,与李承裕交战。

那南唐军只有三千,如何是数万晋军对手,一战之下便即溃败,李承裕等掳掠安州之后南逃,又连续为晋军副将安审晖所败,最终段处恭战死,李承裕被俘。

马全节斩杀李承裕及其所部一千五百南唐士兵,将监军杜光业等五百余人送归汴梁。后晋高祖石敬瑭却欲拉拢南唐国主,将杜光业等全部遣返。

此役南唐损兵折将四千,后悔莫及。

晋天福六年,成德节度使安重荣上表,指斥石敬瑭父事契丹,困耗中原财力供事仇敌,并表示自将与契丹决一死战。

石敬瑭览表,又羞又惊,又怒又惧。又惟恐惹恼了契丹主耶律德光,于是二话不说,立即发兵攻破镇州,擒斩安重荣,并将其首级送与契丹。

由此安重荣只因冲冠一怒,胡乱写下一纸奏疏,三言两语,反葬送了自己脑袋。

字幕: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氏,出身累世勋阀。祖父安从义,曾任利州刺史,父名安全,官至振武马步军都指挥使。

安重荣自幼臂力过人,成年后能骑善射,任后唐振武巡边指挥使。

唐清泰二年,石敬瑭在晋阳举兵,派人暗地招纳安重荣。

安重荣见后唐败亡已成定局,便率千余骑兵赶赴太原,投于石敬瑭麾下。

后晋建立,安重荣被授为成德军节度使,治镇州。安重荣精明干练,留意致道,勤于政务,镇州得以保境息民。因见李从珂、石敬瑭兵变得践帝位,亦滋篡位之心,曾对人道: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由此倨傲跋扈,时有僭越之举。

石敬瑭靠借契丹兵夺得帝位,拜耶律德光为父,故甚为诸侯不耻。契丹又对北边诸族横征暴敛,肆意抢掠,并胁迫各部落青壮男子自备衣粮甲杖为兵,扬言进犯中原。

诸部不堪契丹残暴,故不愿为之效命。

吐谷浑、沙陀、突厥等部落首领纷携部众老小辎重,跋山涉水不辞艰险,投奔中原王朝。党项、逸利、越利诸族,亦遣使送上契丹所授诏书旌节,望晋朝联合诸部共同讨伐契丹。

幽云十六州之民,思归中原之心更为迫切。

朔州节度使赵崇袭杀契丹所任节度使刘山,亦盼归后晋。

安重荣见事可为,遂招诱族各部族进入塞北,纳于治下。耶律德光得知,立即下诏责令石敬瑭,命将部民押送回辽,并令严罚安重荣。

石敬瑭拜受耶律德光圣旨,因安重荣手握重兵,一时奈何不得,只派供奉官张澄带二千兵士,将并、镇、忻、代四州部民驱逐回辽东。

但此些少数族部百姓去而复来,安重荣又将其收留,就势招兵买马,编冶甲兵,俟机发难。石敬瑭接连传出圣旨,嘱令安重荣需恪守成约,勤谨事奉契丹。

安重荣甚为不悦,乃上奏道:今辽东境内各部族反抗契丹,向往中原王朝,盼归之心似箭。诚请陛下宜顺乎民情乘势发兵,征讨契丹。如此受契丹压迫各部必会群起响应,我大晋必能大获全胜,上可洗国耻,下可慰人望也。

并将奏章要旨书写成文,传阅于朝廷文武大臣及四方藩镇。

石敬瑭阅毕奏章,见安重荣反形已露,遂亲至邺都,连下十道诏书劝谕。

安重荣见石敬瑭一心卖国,决意分道扬镳。因知晋主北巡邺都,京城空虚,乃致书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约其起兵,以成南北夹击之势。

字幕:安从进,代北振武沙陀族索葛部人,出身胡人骑将家庭,少以勇力着称。

庄宗李存勖时,安从进从龙起兵,攻灭后梁,夺取天下,所向有功。明宗李嗣源拜为保义军、彰武军节度使,李从珂清泰年间,迁任山南东道节度使。

安从进也有异志,恃江为险,大量招募亡命之徒,南方贡输经过襄阳者多被截留,过往商旅都被黥字充军。

牙将王令谦、潘知麟等人知其必反,屡次相劝,安从进反将二人推堕崖下而死。

安从进此时既得安重荣檄书,复闻说石敬瑭离京北上,立即起兵造反。

安重荣闻说安从进起兵,立即率部响应。是年旱蝗灾害严重,百姓困顿不堪,安重荣以抗辽相召,很快聚集饥民数万,扑向邺都。

石敬瑭急命妹夫舒州刺史杜重威迎于宗城,与镇州叛军交战。

正在胜负分际,紧要关头,安重荣部将赵彦之突然倒戈,奔降晋军。安重荣措手不及,大败而逃,其将士二万余人皆溃散,大部冻饿及被杀而死,只有十余骑得以生还。

杜重威率军重重包围镇州,城内军民外无援兵、内缺粮草,依旧奋力死战,拒不投降,并屡屡重创晋军。其后杜重威以重金显爵收买安重荣手下将领,从城西水碾门引官军入城,镇州乃破,守城军民二万余人壮烈牺牲。

安重荣又率吐谷浑数百骑兵,退至牙城并力守御,终因饥困力竭而败,被晋军俘获。

石敬瑭令将安重荣头颅砍下,传首上京,向耶律德光报功。

安重荣虽死,时人皆为称颂。

安从进自襄阳北上,派兵进攻邓州。

太侄石重贵留守京都汴梁,急命宣徽南院使张从恩、武德使焦继勋、护圣都指挥使郭金海等,率军从汴梁直趋叶县,向襄阳进击。

安从进攻击邓州颇不顺利,遭到威胜节度使安审晖奋力抗击,未能攻克,只好转兵向东,进至湖阳以北。不料突遇张从恩军马,两军大战于花山。

只经三五个回合,安从进部众便被彻底击溃,只与数十骑逃还襄阳,婴城自守。

张从恩者,乃晋太子石重贵岳父也。

十二月,石敬瑭以大将高行周为南面军前都部署、知襄州行府事,张从恩为监军,郭金海为先锋使,率大军南下襄阳;同时命荆南与楚国出兵,共讨襄州。

荆南王高从诲遂遣都指挥使李端,率水军数千至南津应援;楚王马希范亦遣天策都军使张少敌,率战舰一百五十艘入汉水,继而东下襄州。

高行周再次挂帅出征,果真是大将军八面威风,宝刀不老。方一出师,便在唐州大败叛军,并缴获安从进节度使印信。

安从进退保襄州,急遣其弟安从贵率兵,西迎均州刺史蔡行遇援兵。但被晋将焦继勋邀击大败,襄州陷入重围。

高行周率大军抵达襄州城下,围困襄州八个月,前后招降叛军近两千人。

天福七年六月,石敬瑭病逝,皇太侄石重贵即位,史称后晋出帝。

是年七月,高行周攻破襄州,安从进举族自焚而死。高行周以平定汉南之功,加授检校太师,改任归德节度使,镇守宋州之地。

镜头闪回,补叙晋高祖之死。

石敬瑭因靠借契丹胡族之兵夺位,且不顾年长耶律德光十岁有余,以子辈侍奉,自为世人不耻,诸侯侧目。便是亲信刘知远等,亦都离心背德。

高祖自然心中不爽,时常忧郁愤闷。此后每当契丹使者前来宣诏,晋国君臣都要跪受契丹主诏敕。朝中上下百官对契丹人皆需尊敬无比,无不卑躬屈膝应酬。

当时满朝大臣,除桑维翰少数几人,皆力主抵御契丹,以雪“儿皇帝”奇耻大辱。

石敬瑭亦是七尺男儿,此种夹板气又如何忍得!至其晚年,又见安重荣、安从进等旧部皆起而造反,便尤为猜忌,从此不喜士人武将,专任宦官,由是宦官势力复又大盛。

雁门以北吐谷浑部因不愿降服契丹,在酋长白承福带领下逃到河东,归附刘知远。

天福七年,安重荣与安从进谋反之事未了,契丹主耶律德光复遣使来朝,质问刘知远收纳吐谷浑降民之事。

石敬瑭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刘知远,更不敢得罪父皇帝耶律德光,由此忧郁成疾,夜间频发恶梦,渐渐日薄西山。

天福七年六月,契丹主耶律德光驾坐上京。石敬瑭遣使送安重荣首级至,请罪邀功。

耶律德光非但不喜,反向使者大怒道:石郎得为天子,其位从何得来?如今成了气候,却纵容这些部下拥兵反我,半年不能平灭,是何道理?安重荣虽死,刘知远首级何在?

使者见辽主发怒,跪在丹墀发抖,一句言语也回答不得。

耶律德光见其恭谨异常,亦便息怒,即发来使回去,临行复吓唬道:你回去面见石郎,告诉他说,我有带甲二十余万,若再违我言语,即统兵来伐中原,更立他姓为君。

使者喏喏而回,将契丹主之言奏知晋主。晋主不悦,退入宫中,忧疾更甚。

冯道、桑维翰等入宫问安,晋主流涕道:朕将不济事矣!日间坐卧不安,夜则见强魂来宫中索命。卿可草诏,命刘知远、杜重威、史弘肇三将还朝,听我嘱以后事。

桑维翰应命,安慰几句,遂出草诏。

石敬瑭侧首,见只有冯道独自侍疾,遂命内侍将幼子石重睿抱入,叩拜冯道。

石重睿时只有三岁,倒是极喜此位白须公公,拜罢投入其怀,撕其长须顽耍。晋主便问冯道:此子既如此依赖先生,未知公能辅其即位否?

冯道抱持少主而跪,流涕道:陛下休怪老臣直言,如今契丹欺凌,索求无厌,部将藩镇跋扈,动辄起兵。臣谓国家多难,宜立长君。

晋主点头,不再言语。

不则一日,刘知远、杜重威、史弘肇三将还朝,进宫视疾,各怀心事,流涕榻前。

刘知远见皇帝并不说白承福之事,自也不提,只是心中微觉不安而已。

这一日晋主自觉大限已到,宣齐王石重贵并皇后张氏、宰相冯道及景延广等,齐至御榻之前,嘱以后事:太子石重睿年幼,不堪掌社稷重任。今国家多难,宜立长君以安人民,幸有皇侄石重贵,多留守京师,历练政事,处理得当,颇慰朕心。我死之后,可居天子大位,愿众卿以伊尹、周公之心为心,倾力辅之。则诚为宗庙生灵之大幸,亦吾家之大幸也。

众臣流涕,无不伤感。晋主须臾而崩,在屈辱中死去,终年仅有五十一岁。

众臣上谥号为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庙号高祖,葬于显陵。

石敬瑭既死,少帝石重贵嗣位,封赏功臣,大赦天下。沿用高祖天福年号,直至天福九年七月,改元开运。

于是下诏:尊张皇后为太皇太后,以幼王石重睿为检校太保、开封尹;左散骑常侍边蔚权知开封府事;加授冯道为太尉,进封燕国公;景延广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掌管京城及宫中禁军诸事;拜杨光远为太师,封寿王。其余诸官各有升赏,刘知远等节度使不变,各加国公显爵,赐令还镇。

画外音:史说石重贵本为石敬瑭兄子,其父石敬儒曾为唐庄宗李存勖骑将早逝,石敬瑭遂将侄儿收为己子。少时谨言慎行,质朴纯厚,爱好驰射,颇有沙陀祖辈之风。石敬瑭生有六子,大多早夭,仅剩幼子石重睿。此番舍子立侄为嗣,宰相冯道与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上下其手,其中秘事,则不足为外人道也。

石重贵即位,史谓后晋出帝。

此时后晋朝廷内外交迫,形势不容乐观。北有契丹主耶律德光凭借扶立石敬瑭有功挟制中原,虎视眈眈,索求无厌;南有吴越、闽国、南汉、南平、荆楚、南唐、后蜀割据称王;内部亦有朝臣揽政,藩镇跋扈,矛盾重重。加之连年旱、蝗、涝、饥,以至国内饿殍遍野,民怨沸腾。实可谓内外交困,危机四伏也。

石重贵即位,须向契丹主耶律德光上疏请奏,便与朝臣商议奏疏称谓措辞。

桑维翰及冯道意谓:应承效先帝,称为“孙皇帝”,并称藩臣。

惟景延广傲气十足道:我为上邦大国,可依先帝辈分向契丹主称孙,但绝不可称臣!

出帝从之,就此修下国书,通告契丹,却不用奏疏上表旧规。

契丹国主收到国书大怒,便欲起兵来伐。不料未待契丹发兵,晋国内部先乱。呈递国书使节未走,求兵南下密书已至。

契丹主看罢密书,便问来使:你这个新任太师,到底是何居心,我这里已接其书也?

镜头闪回,叙述杨光远之叛。

石敬瑭既死,太师、青州节度使杨光远见因自己手握重兵,便兴起野心,欲效仿石敬瑭当上几年皇帝。于是趁机遣使前往辽东上京,外连契丹主耶律德光,图谋造反。

遂以马仁镐为节度副使,统领青州之军,厉兵秣马,以待契丹兵至,合力进攻汴梁。

岂知契丹国主耶律德光见到借兵密书,反倒想起石敬瑭这六七年来诸般好处,复辗转暗思:若此番应了杨光远之请,那中原国中诸多藩镇必定效尤,都要借我兵马造反,则战乱不休,我便无利可图矣。岂有放着现钟不敲,却去费力炼铜之理?

于是按兵不动,反将出兵讨伐石重贵不肯称臣的念头,也一并息了。

如此直过了二年,朝廷将马仁镐改任护国军行军司马,领河中刺史,即命上任。马仕镐到任数月,杨光远寄来同谋造反书信。

闪回结束。晋国使节奔还汴京,将杨光远勾结契丹,将欲谋反之事上奏。

出帝石重贵闻讯大惊,便向重臣问计,如何应对。

景延广上言道:臣请以朝廷名义,向杨光远借官马二百匹,以观其对朝廷贡奉之心。若彼肯借时,便无谋反之意;若是不借,则此信是实,陛下可出兵伐之可也。(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