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华夏真相集 > 第二十四集 南唐复起

第二十四集 南唐复起(1 / 2)

转眼祸福,白云苍狗。

字幕:符彦饶,出于世代簪缨,将门之后。父为唐庄宗蕃汉总管符存审。

符存审原是李罕之部将,后辅佐李克用、李存勖两代晋王,早年曾征讨赫连铎、李匡筹、王行瑜等藩镇,并夺取汾州、潞州等地,为后唐建立了赫赫战功。

其后又在幽州之战、魏州之战、幽州保卫战、胡柳陂之战、同州之战中,屡次以少胜多大破梁军,还以步兵击败契丹骑军,助晋军夺取河北以及黄河沿岸要隘,并平定镇州成德军叛乱。一生征战四十余年,累破后梁,驱逐契丹,大小百余战未尝败绩,最终官至检校太师、中书令、幽州卢龙节度使。与李嗣昭、周德威一同附祭于庄宗庙廷,又被追封为秦王。

符存审生有九子,分别乃是:长为符彦超,历任汾州刺史、晋州留后、北京留守、昭义节度使、泰宁军节度使。次为符彦饶,历仕唐晋,历任曹州刺史、沂州刺史、金州防御使、滑州节度使,官至检校太傅。三为符彦图,早年曾为骑将,其后历官经历不详。四为符彦卿,历仕唐晋汉周宋五朝,官至凤翔节度使、守太师、中书令,封魏王。五为符彦能,官至楚州防御使。六为符彦琳,历仕唐晋汉周宋五朝,官至金吾上将军。七为符彦彝,官至武安节度使。八为符彦伦,官至定远节度使、严州知州。九为符彦升,官至昭庆节度使。

果然是世代将才,满门忠烈。

正是:杨门七郎半为虚,符家十虎皆是真;未知后世评话本,弃此不演究何因!

符存审晚年之时,集诸子而言道:我出身贫寒,自幼便携剑在外闯荡,历经四十年方才位至将相。期间历经危难,数次冲锋陷阵,入万死而无一生,致有今日地位。我一身伤痕累累,只从身上取出箭簇便有一百单八个,尔等宜皆志之,以传子孙,休得骄奢败族。

遂将一盆箭簇拿出,以示诸子,命其知道家业得来不易,休以等闲视之。

天福二年七月,范延光据邺都叛晋,朝廷调兵派将平叛,遣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白奉进率骑军三千,屯于滑州开元寺。

节度使符彦饶与白奉进因事忿争,白奉进争执不过,以致恼羞成怒,仗恃自己乃是皇帝侍卫统领,厉声斥道:尔莫是与范延光同反耶?

当即拂衣而起,转身离去。符彦饶亦不与他一般见识,却也不留。

未料此时帐下将士大噪,竟追出营帐,擒白奉进而杀之。

白奉进从骑四散而走,传呼营外。当时禁军侍卫步军都校马万、次校卢顺密二人,闻说主将白奉进被害,即率部众攻破滑州牙城。

于是执擒执符彦饶而出,装入囚车,遣裨校方太拘送汴京阙下,请皇帝处置。

行及赤冈之南,高祖石敬瑭遣中使已至,遂不令送京,就地杀害符彦饶于路左。可叹!一代赫赫名将,便因几句口角,复被部众哗变连累,死得不明不白。

只因晋帝不明真相,符彦饶被冠以叛贼罪名杀死,其诸弟闻知惊怒且惧。

三哥符彦卿为保兄弟家族上表请罪,石敬瑭乃急安抚,方未动乱。

字幕:西元九三七年,后晋天福二年夏。

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贵族高方、董伽罗,消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国号大理,史称前理。

段思平祖籍大理喜洲,始祖名段俭魏,为南诏国上将。

唐朝天宝战争中,大将军段俭魏大败唐军,为南诏国立下赫赫战功,被南诏国王蒙阁罗凤擢授为清平官,传六世至段思平。

段思平初为小府副将幕览,由于武艺超群才干出众,被提拔为通海节度使。

当时南诏政权走向末路,先后被郑买嗣大长和国、赵善政大天兴国及杨干贞大义宁国取代。三国国祚皆是极短,相互更迭杀戮,使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杨干贞篡夺赵善政之位,因建大义宁国。其弟杨诏诬指段思平有帝王之相,杨干贞下令追杀,段思平藏匿在舅父部族中得免。

赵善政旧臣高方与段思平交密,便派段思平之弟段思良,及军师董迦罗前来加以保护。杨干贞当年便被其弟杨诏所篡,改元大明。

段思平即向东方黑爨三十七蛮部借兵,会于石城,以董迦罗为军师进攻南诏,所向皆克,遂进攻大理。

杨诏陈兵据桥,段军不能通过。当晚段思平得梦神人指示,说是“人无首,玉瓶无耳,镜破”,共三语九字。段思平不解其意,便请军师董迦罗解释。

董迦罗解其梦道:君乃丈夫,去首为天;玉瓶去耳为王;镜破,则天下无对者。

段思平信之,复又将此言于众将,因而军威大振。

当日又有一名浣纱女,指引段思平道:人从我江尾,马从三沙矣,尔国名大理。

说罢其女不见,三军皆以为菩萨显身指点。

段思平大军依照浣纱女指引,自俄江下游成功渡河。杨诏兵败自杀,杨干贞弃城而逃,为段思平军所擒,大义宁国灭亡。

大明七年,段思平即位,复依尝纱女指示,改国号南诏为大理,建元文德,仍定都羊苴咩城,亦即今之大理城也。

建立大理国后,段思平厉行改革,励精图治,国势强盛,胜过中原诸国。

段思平在位七年驾崩,其子段思英继位。未经两年,便被皇叔段思良联合相国董迦罗发动政变,逼迫段思英退位出家,并自立为帝。

从此大理皇位,由段思平一系转到段思良一系。

段思良在位六年而死,子段思聪继立。其时高氏取代董氏控制朝政大权,其后段素廉、段素隆、段素贞诸朝均以高氏为相,权压当朝。

后晋天福二年,杨氏南吴。

权臣徐温养子徐诰,逼使吴主杨溥禅让,即皇帝大位,建立南唐国,改年号升元。

升元三年,徐诰恢复原姓并改名李昪。

字幕:李昪,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人。

李昪本为孤儿,为杨行密于争战中所掳,并收为养子。而杨行密诸子不能容,遂将其给予徐温代养,并改名徐知诰。及为南唐开国之君,遂又改回本姓,并取名立字。

登帝位之后,李昪勤于政事,兴利除弊,变更旧法;又与吴越和解,保境安民。李昪以文艺自好,崇文重教,身边不乏文人雅士,当政后非常重视征集文献图集,从各地征集三千多卷图书,收藏在建业书房,开金陵为文献之地先河。

李昪对教育尤为重视,在京师秦淮河畔设国子监,兴办太学、小学,培养国子博士和四门博士,还在庐山五老峰下白鹿洞建置学馆,号曰白鹿国,以国学大师李善进为白鹿洞主掌教,置学田,聚徒授业,从学者数百。着名诗人江为、伍乔、刘洞等人,皆曾在此求学。

流风所及,境内各州县亦争相效仿,兴办官学施教,村舍私学亦蔚为大观。

李昪深知创业艰难,守成更为不易,乃礼贤下士,寻求为政之道,并能虚心纳谏。

由于中原连年征战,流落江淮难民众多,其中不乏仁人志士,豪杰游侠。李昪皆命妥善安置,实行轻徭薄赋,使南唐很快成为江南诸国强者。

李昪为人极为节俭,称帝后尚穿草鞋,洗脸以铁盆,不用金银。暑天睡青葛布帷,左右使唤老丑宫人,不许穿着绫罗绸缎。且更勤于政事,日夜批阅奏章,极少设宴奏乐。但对于阵亡将士毫不吝啬,皆给家属三年俸禄。

又派使到各地调查农田肥瘠,然后分出等级纳税,百姓称其公允。

朝臣宋齐丘、冯延巳联名上言,都说应出兵吞并闽、楚、吴越,一统江南。

李昪则道:吴越钱氏父子奉事中原,我若发兵攻打,必招来中原军队。闽国山险而地贫,非半年以上不可下,既便攻取亦得小失大,其民好乱而不可治。若要出兵,只有楚国马氏可取,因其不施仁政,枉法乱国故也。但孟子云,燕人取齐恐惊四邻。得其尺寸之地,而被天下恶名,我亦不为也。

众臣闻此,无不称善。

李昪晚年信奉长生道术,服用丹石中毒,变得暴躁易怒。升元七年,李昪背上生疮,不久病重去世。

子李璟继位,是为南唐中主。追谥先主李昪为光文肃武孝高皇帝,庙号烈祖。

镜头转换,按下江南,复说河北。

天福三年,后晋高祖石敬瑭话符前言,将幽、云十六州尽行割给契丹,交接城防已毕。耶律德光得到幽州后,遂改元会同,升幽州为南京,又称燕京,作为上京陪都。后设置析津府,以析津、宛平二县为府治。

南京城共有八门:东为安东、迎春,南为开阳、丹凤,西为显西、清晋,北为通天、拱辰。皇城在西南坤位,西城有凉殿,东北有燕角楼,逛场在其南,东为水平馆。

同年,晋高祖石敬瑭迁都汴州开封府,改洛阳为西京,以高行周为西京留守。

十一月,石敬将魏州广晋府升为陪都,置邺都留守司,高行周改任邺都留守。王建立自青州移镇上党,以杨光远为平卢军节度使,封东平王。

杨光远面奏天子,请与长子杨承勋同行,晋帝准奏,诏授杨承勋为莱州防御使。

及其父子赴任之时,仆从妓妾至千余骑之众,大车小辆满盈僭侈,并兼前番打劫范延光三十车财宝,实为举国之富,方岳之最。

至于镇所,又惟以刻剥下官吏民百姓为事,比此前更加贪得无厌,不知有丝毫收敛。

天福四年三月,后晋册封回鹘可汗仁裕为奉化可汗。

回鹘唐末为黠戛斯所败,西徙甘州一带,五代时期与中原王朝交往频繁。自后梁开平三年至后晋、后汉、后周时入贡不绝。

四月,后晋废枢密院,枢密院印交中书门下。

画外音:枢密使一职设置始于唐宪宗时期,由宦官担任,最初只负责接递奏表,传达帝旨,后渐干政,与两神策军中尉并称“四贵”,得以参政。唐末诛杀宦官,开始以朝臣任枢密使,后梁改枢密院为崇政院,职务仍旧参决军国大政,宰相反只受承命而已。后唐复枢密院旧名,但仍用士人担任,安重诲弄权擅政,至使国破家亡。

后晋初由宰臣桑维翰、李崧兼充枢密使。宦官刘处让自谓唐庄宗已来,枢密使皆是中常侍兼任,因萌心觊觎其位。

及杨光远讨伐邺城之时,每逢军机大事,高祖石敬瑭皆命刘处让宣达。

时杨光远仗恃军权,厌忌桑维翰等掌握军枢,遂于高祖当面责以执政之失,高祖不得已乃罢桑维翰,以刘处让为枢密使。

只因刘处让每有敷奏,高祖以为多不称意旨,心中不快。时逢刘处让丁继母忧,高祖因罢枢密使,其本院庶事并委宰臣分判。

刘处让起复回朝,便授以彰德军节度使、澶卫等州观察处置使。

镜头转换,按下中原,复说东南。

天复四年,闽国康宗王昶在位,不但昏庸,兼且迷信。因任用道士巫者,并听信道士陈守元之言,在内廷建三清殿,用去数千斤黄金,昼夜祷祀。

次年又听信巫者林兴代传神言,杀叔父建州刺史王延武、户部尚书王延望及其诸子。由此国家政事,均由林兴代传所谓宝皇大帝之命决定。

又罢建王王继严判六军诸卫职务,再以醉酒失礼罪名,冤杀从弟王继隆。皇叔左仆射王延曦为避祸假装失疯,被囚于私第。

惠宗王鏻在位时,曾以王审知元从侍卫编为拱宸、控鹤二都。王昶即位后,另召募二千人编为宸卫都,以为心腹,给赐比另二都优厚,引起拱宸、控鹤二都不满。

王昶为防止二都生变,准备将其分别隶属于漳、泉二州,二都军将更加怨恨。

二都军使朱文进、连重遇多次遭受王昶侮辱,由此心怀异志。

通文四年七月,闽北宫失火,宫殿焚烧殆尽。王昶疑心连重遇知道纵火之谋,遂欲杀之。内学士陈郯私下通知连重遇,重遇为求自保,遂乘值宿之机率拱宸、控鹤二都焚烧长春宫,攻杀宸卫都军使陈守元。

宸卫都败兵保护王昶出城,却被王继业擒杀,宸卫败兵皆逃奔吴越。

连重遇迎立先主王审知幼子王延曦,称威武节度使、闽国王,改名王曦,改元永隆。派人奉表于后晋称藩,但在国内依如天子建制。

闽永隆二年正月,王曦骄淫苛虐,猜忌宗室,派亲信业翘监建州军,杜汉崇监南镇军。业、杜二人争相向王曦告发,建州刺史王延政种种私事。

业翘因与王延政议事意见不同,以谋反罪名斥责王延政。

王延政乃是皇亲御弟,却不吃其威吓,当场便欲拔剑斩杀业翘。倒亏业翘双脚麻利,一口气逃入南镇,投附杜汉崇去了。

王延政复又发兵攻打南镇,业、杜二人立脚不住,复又逃回福州。

闽帝王曦与弟王延政早有间隙,复听信业、杜二人谗言,遂派大将潘师逵、吴行真二人为将,率四万兵马攻打建州。

王延政兵力不敌,遣使向吴越求援。

吴越王钱元瓘见邻国乱起,欲趁火打劫,便不顾宰相林鼎之谏,立派仰仁铨、薛万忠领兵四万,赴援建州王延政。

王延政闻说吴越兵肯来相助,便如战神下凡一般,也不待援军来到,便连败朝廷王师,杀千余人,阵斩潘师逵。

副帅吴行真不战而逃,复又损失万余人马。

王延政乘胜攻取永平、顺昌二城,军势大盛。四月,吴越援军到建州,王延政因福州军已经败退,便请吴越军回师。

那吴越军马本是奉了本国大王之命,前来打秋风者,怎肯轻易退兵?仰仁铨等便在建州城西北扎营,赖着不走,并欲强行攻打建州。

王延政此时方才回过神来,反向兄长王曦求援。

闽主王曦遂分兵两路,一面派二万人增援建州,一面派两万兵切断吴越军粮道。王延政再次拿出战神气势手段,鼓勇出兵攻吴越军。

此时正逢久雨不停,吴越军又被断了粮道,军中粮草食尽,于是大败,伤亡数以万计。

吴越王钱元瓘闻此大败,暗悔自己利欲熏心,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由此忧愤成疾。次岁天福六年八月,钱元瓘因王府失火受惊病重。

因知内都监章德安忠贞仁厚,能决断大事,于是召至床前,以嫡子钱弘佐托付。

时有钱元瓘养子钱弘侑,本姓孙氏。其乳母是内牙指挥使戴珲妻亲戚,乃与戴珲蓄谋拥立钱弘侑。此事却被章德安侦知,于是运筹对策,私下安排已定。

钱元瓘驾薨,章德安严密封锁消息,秘不发丧,并召集甲士埋伏帐中,以王命宣召戴珲入宫,下令将其诛杀。

是日以先王遗命,任钱弘佐为镇海、镇东节度使。并废钱弘侑为庶人,还其孙姓,幽禁于明州。

九月初三日,钱弘佐继立,即忠献王位。章德安因拥立之功,迁内牙上都监使。

上统军使阚燔排斥异己,架空忠献王,章德安多次抗争,被阚燔视为仇敌。天福八年七月,阚燔逼忠献王将章德安贬为处州右都监,其后卒葬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