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若悬河,舌灿莲花;石人点头,草木会意。
桑维翰向契丹国主说罢就中利害,跪于帐前,自旦至暮,涕泣以争。
那契丹国中众臣受不住他这一日连说带哭,亦为其美言说话,向天子进言起兵,建议相助石敬瑭灭唐立国,顺便除了赵德钧,他那些礼物珍宝,自然亦不用归还。
耶律德光终被桑维翰感动,亦为之心酸流涕,又见满朝文武皆向着石敬瑭说话,于是乃命接了桑维翰国书合约,并复命桑维翰签了花押,用了石敬瑭私印,留存档案。
三日之后,契丹国主亲率国内五万精骑,南出山海关,随桑维翰一行直向太原进发。
不一日,契丹大军来至晋阳城外。
来得早不如来的巧,此时正逢石敬瑭离了三关回至河东,后唐朝廷已派大军十万北上,将晋阳重重围定,攻打十数日,堪堪城危。
耶律德光见状,便命离城十里扎下营寨,夜间派出悍将韩光,荡开唐营,将桑维翰送进城去,与城内石敬瑭约会夹击。
唐军出其不意,终被韩光冲透连营,保着桑维翰杀至城下。
石敬瑭派刘知远接进城去,设宴庆贺援兵终至,并谢韩光高谊,厚加奉赠。
唐军领兵大帅,正是威名赫赫大将高行周,现任潞州节度使。
字幕:高行周,字尚质,妫州怀戎人,顺州刺史高思继之子,将门之后,武艺绝伦。
高行周当夜闻报说有人闯营进城,便知是契丹援兵到来,遂命一面攻城不辍,一面分兵向外,来日迎敌。
次日侵早,三通鼓罢,高行周命上将符彦卿率兵出营,前来契丹营前叫战。
耶律德光引军营外列阵,在马上见对面唐营军势整壮,知道不可力敌,便点首唤过两员番将,却是前军牙督耶律佐、耶律佑,低声吩咐如此如此,二将得令引兵而去。
复命前锋大将伽离陀出马,与唐将对阵,许败不许胜,引唐军进入埋伏,一战而擒。
伽离陀心中不乐,但天子既有严命,不敢不从,于是上前迎战符彦卿,只战了十余合,便假作气力不加,引兵退却。
符彦卿不知是计,一心抢功,遂挥军追下,契丹兵大败。
番主耶律德光也引中军,向西面退败。高行周在中军看清对方旗号,知是契丹主将,急命部下两员上将张敬达、杨光远,率轻骑到西边列阵拦截,自己却来接应符彦卿。
符彦卿立功心切,不曾留意地理,直追杀伽离陀十余里。只听杀声大起,已落入耶律佐兄弟埋伏,一时阵角大乱。
主帅高行周从后面杀到,与符彦卿合力外冲,便如两只猛虎,契丹兵挡之不住。
正在此时,却听身后一声大喝,契丹先锋大将伽离陀杀回。高行周只得奋力接战,符彦卿为耶律兄弟伏兵截断,与高行周首尾不能相顾。此时张敬达、杨光远亦被契丹主耶律德光击溃,石敬瑭亦率契丹悍将韩光,及刘知远等一班部将自城中杀出,与契丹兵两面夹击。
于是唐军大败,四散奔逃,高行周喝止不住。
耶律德光与石敬瑭合兵追击,唐军向南狂奔,沿途丢弃兵仗如山,斩首数万级之众。
晋阳军与契丹军直追出五十余里,眼见天色已晚,乃收兵不追。契丹主引兵归虎北口扎住营寨,晋阳军在其南五里扎营,以为翼护之意。
晋阳军获得唐朝降兵二千余人,刘知远劝石敬瑭尽坑杀之。
是夕石敬瑭出见契丹主耶律德光,大礼参拜:多感大人军马相助,无以可报。
契丹主笑慰道:你我既为父子,当得相助,以共成大事!
石敬瑭此时比契丹主年长整整十岁,闻听此言,老脸红白不定,当下辞别回营。
歇兵二日,契丹国主命令石敬瑭引本部军为先锋,更亲率大军后继,南下上党。说不得大军到处,势如破竹,一攻而克。
石敬瑭见连连取胜,以为兵贵神速,于是留子石重贵镇守上党,复命赵莹为先锋,刘知远为副将,约会契丹大军依期而进,南下洛阳。
契丹主耶律德光见唐军不堪一击,野心大起,欲趁此夺取中原花花江山,便命在上党歇兵十日,复遣使快马归国,又调五万大兵前来助战。
十日之后,大将慕容韬率五万契丹大军来至,参见主公。
耶律德光大喜,即命伽离陀仍为先锋,慕容韬管领中军合后,约会石敬瑭晋阳军水陆并进。不则一日,前军至于陕州,就城下扎营。
早有守军探马报进城去,禀告主将张雄、韩虎。
韩虎闻报,遂与张雄说道:将军且自守关,待兄弟出城先走一遭,与那石敬瑭见阵。
于是披挂上马,领兵出关。两军对垒,石敬瑭亲自出马,比及交手三合,便将韩虎一枪戮于下马,当即身死。
唐军回身便逃,未及入城,晋阳众将及伽离陀已随后而至,乘势杀进城来。
张雄在城上早见韩虎失手,急寻一匹快马自东门出关,一溜烟跑进京城长安。因在黄门引导下进朝阳殿,望驾叩头:三关反了石敬瑭,在晋阳城外杀败高行周及张敬达,复引契丹十万人马杀到陕州。韩虎战死,臣只身杀透重围来求救兵,契丹大军随后便到京城也。
唐帝闻奏大惊,急问左右文武:石敬瑭叛军将入京城,何以退之?
此时朝中已无上将,众臣尽皆默然。
李从珂看见宰相卢文纪肃立班首,不由怒火三丈,骂道:公为太平宰相,平素清谈才冠天下,却从未提出有益军国大事条陈者。如今贼寇至矣,便宁如此钳口不言耶!
卢文纪闻责,尚自不服,抗声辩解:我等宰臣每隔五日进宫,问候陛下起居平安,复与文武两班官员列队觐见,时间短暂,不能畅所欲言。虽有例行奏对,但满眼都是侍卫,即有浅见,慑于陛下威势,亦不敢当众提出。请陛下恢复前代延英殿奏事制度,只许宰相及机要重臣侍候,方有裨益焉耳。
众臣听他顾左右而言他,不由嘘声一片,嗤笑盈耳。
李从珂闻奏,虽然怒火冲天,但总不能将当朝宰相推出砍头,只能恨恨嘿然。
太常丞史在德性情疏狂直率,见天子怒发如此,乃上前奏道:今朝廷用人,皆乃是滥竽充数,历朝无如今日之甚。号称将领,并无军事常识,虽戎装持戈,一遇强敌便只知丢盔卸甲,败则背弃部属,先行逃走。号称文官,则无才学,反而品德恶劣,唯财货是敛。当问其政事,便一无所知,一语皆无,只知目瞪口呆。便是写篇奏疏,亦不得不倩人代笔,此正所谓虚职费财者也。今陛下维新中兴,欲图大事,正是改革弊政之机,臣谓军中凡穿铠甲将校,宜令本军大将逐个考较武艺,讯问兵法谋略。居低位而有将才者擢升,居高位而无将才者则降黜。至于文官,则由皇上亲自出题,命中书令或宰相当面考试。居下位而有大才者,擢升高官,居上位而无大才者,则驱逐出朝可也。
一番言语即出,满殿众官低头,顿时鸦雀无声。
李从珂:贤卿高论,怎不早说?如今我那御妹夫石郎,便要坐在寡人此位矣。
史在德:这殿上平日都是宰相议论之所,微臣并无资格说话,故今日借机一论。某是先发牢骚,后献微策。敌今兵临城下,陛下何不调大将军赵延寿御敌?
唐天子闻奏大喜,便欲准奏下诏。
宰相卢文纪及补阙刘涛、杨昭俭等此时已回过神来,不由皆都怒不可遏。并不顾史在德推荐何人领兵御敌,只恨他骂得自己不堪。
遂一致出班奏本,高声要求:史在德竟敢信口雌黄,侮骂朝廷重臣,是可忍孰不可忍!请陛下即刻降诏,将此贼严厉惩罚,夷其三族,至不济亦应弃市示众,以儆效尤者。
李从珂当时便如听了个天大笑话,竟气得难发一言,只得仰天长笑。卢文纪等被笑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遂立时止声。
天子笑罢,对翰林学士马胤孙说道:寡人刚刚登极治国,常慕太宗贞观之时,自应大开言论之途,从谏如流才是。若百官中因提意见而被定罪,其后还有谁再敢说话?天下宁有如此宰相,逼令天子杀其谏臣耶!卿承朕意,当即草诏!
马胤领旨,当下一挥而就。末帝便令承旨官当众宣诏:昔魏徵请太宗奖赏皇甫德参,今刘涛等却命朕处罚史在德。其事无异,奖惩不同则何?史在德世之忠良,罚其者谁?
诏书宣罢,众臣默然。史在德跪地谢恩,卢文纪、刘涛等则低头入裆,战悚不已。
李从珂至此,终舒一口恶气。遂立即下诏,急调洛阳步骑禁军三万兵到河阳布防,又派忠武节度使赵延寿,率本部忠武军二万,赶赴陕州御敌。
字幕:赵延寿本名刘延寿,镇州人,少年从军,为卢龙节度使赵德钧收为养子。
因其不但能征惯战,且生得一副绝美容貌,又好书史,便为明宗李嗣源所喜,以爱女兴平公主嫁之,为汴州司马,驸马都尉。累迁河阳、宋州节度使,入朝充宣徽使,迁枢密使,加同平章事;出为宣武、忠武两镇节度使。与石敬瑭皆乃唐明宗女婿,是为连襟之亲。
赵延寿领了圣旨,不敢耽延,遂请天使回京,自引部军二万向陕州进发,并遣使寄书养父赵德钧,以通声息,相互呼应救援。
此时高行周与张敬达退至晋安寨,一面整修战备,一面遣使向京师告急。
河东兵与契丹兵会合围攻晋安寨,于寨南布设重围,连营绵延百余里、厚达五十里,将唐军围的水泄不通,阻断南归洛阳之路。
张敬达等虽然尚有五万军马,却无法突破对方铜墙铁壁,形成坐困待援之态。
唐末帝收到高行周、张敬达告急,复派卢龙节度使北平王赵德钧、天雄节度使范延光及忠正军节度使符彦饶,三路兵出,火速增援晋安寨。
赵德钧接到天子诏书及养子私书,便起幽州之兵西来,至河东救援高行周及张敬达。范延光及符彦饶也分别领兵起行,约定到晋安寨会集。
画外音:赵德钧节度卢龙,驻守幽州十数年,将幽州治理得井井有条,为后唐有效防御契丹攻击,亦可谓劳苦功高。但因与石敬瑭有隙,故亦勾结契丹,不料反被桑维翰所破。此时既奉诏旨出兵,因思正是百年不遇良机,遂一面慢慢行军,一面于途中上表朝廷,奏请天子任命养子赵延寿为镇州节度使,以加强自己势力;并称幽州军兵力单薄,须以泽潞之兵合入麾下,并力抗敌,实欲借机吞并潞州兵马。
奏疏发出,不待朝廷回复下达,便率大军转往潞州而来,兵至乱柳。
天雄军节度使范延光正领兵二万屯于辽州,赵德钧又发檄令,请合并魏博兵马,统归于中军指挥。范延光知其心怀叵测,回书借口拒绝合兵,赵德钧不悦。
赵延寿领二万河阳兵赴敌,因孤军势弱,连战不胜。只得率部辗转潞州,与义父汇合,将二万兵马全部并入赵德钧之下。
赵德钧军势大盛,移师祁县团柏谷,再次按兵不动,一月有余。
当时契丹全军辎重屯于虎北口,伸手可得,赵延寿屡次请求夺来以资军用,并绝契丹大军粮草,赵德钧却正欲养敌自重,故此坚执不允。
此时张敬达等五万唐军被困晋安寨,便如嗷嗷待哺婴儿,距离团柏谷不过百里之遥。
赵德钧只因吞并魏博兵马图谋未成,故此不闻不问,只待天子回复自己所请,彼时方才进兵,建立不世奇功。
信使历史千辛万苦,终至洛阳,将赵德钧奏章呈递天子。
唐末帝李从珂览赵德钧所奏,见是趁机要胁,不由勃然大怒,立即派人通知范延光,需小心防备赵德钧,并命赵延寿马上进兵。
赵德钧见天子不允,愈加止兵不前,亦不令义子出兵。
此时赵延寿二万兵已全归义父掌握,自己便欲报效朝廷,也不能自主。
晋安寨中,五万唐军已被困半年之久,营内粮草已绝。高行周等命先以战马为食,其后瘦弱战马将近吃完,眺望救兵不至。
高行周及符彦卿分别欲率骑兵突围,但数次均未成功。
唐军自夏初被围,此时天寒地冻,谷中各雪盈尺,三军衣单无棉,遂冻死数千之众,余者亦难以持戈握戟。
部将杨光远、安审琦见援军迟迟不至,便劝总督军使张敬达投降契丹。张敬达断然拒绝,并厉加斥责,二将于是谢罪,悻悻而退。
高行周闻说此事,知道二将已起反意,遂暗中派人保护张敬达。反被张敬达误会,以为是在监视自己,甚至当众责难,高行周只得将护卫撤回。
闰十一月二十六日晨,杨光远乘例行点卯,高行周、符彦卿二将未至之际,乃刺杀张敬达于帐中,随即哄变,率众投降契丹。
高行周及符彦卿闻变,只得趁乱拼力杀出。兵败不敢回洛阳,只得率残部逃入山中。
耶律德光大喜受降,检点唐营辎重,见寨中尚有五千马匹,五万副铠仗,军力尚存。
大军覆亡,谍报京师。
唐帝闻报杨光远率领唐军投降契丹,五万大军就此覆没,愈加怒火三丈,转恨援军按兵不动,便下诏剥夺赵德钧本兼各职,宣布幽州军及赵延寿部下忠武军为叛军。
赵德钧养寇自重之计完全破败,并吞魏博及潞州兵马梦想亦成泡影,于是走投无路,只得攻占潞州一座空城,权做容身之地,再作打算。
由是将士失望,大多离散。潞州并无军粮,以供大军固守。
赵德钧无奈,只得与义子商议,遣使请降契丹。
于是四路大军皆败,唐军兵力不足,草粮皆空。
唐末帝万般无奈,遂下诏搜括天下将吏及民间马匹,又发民夫为兵,命令每七户出一名征夫,自备器甲,称为义军,共得马匹二千,兵卒五千人。
寥寥数千兵马,于征讨无补,民间却大为困扰,更速其败。
十一月,彰武节度使杨汉章欲率本部勤王。当地豪强刘景岩乘机煽动众兵,杀害主帅杨汉章,自己称为彰武军留后。杨汉章死,由是天下再无勤王之兵。
晋安寨唐军主力既已覆没,石敬瑭便与契丹合兵一处,杀向洛阳。
京师百姓纷纷出逃,躲进豫西山中。末帝李从珂重披盔甲亲自出征,亦遭连败,终带残兵退守河阳,重新布防。
诸将奏道:契丹大军将至,河水又浅,人心离散,此处不可久守矣!
末帝无奈,下令拆毁河阳桥以阻契丹骑兵,自回洛阳收拾细软,准备逃窜。
石敬瑭率兵一路赶杀,唐军诸将纷纷率军投降,甚至为石敬瑭准备渡河舟楫,致使黄河防线不战自溃。石敬瑭与契丹大军顺利南下,进逼京师洛阳。
李从珂于是志气消沉,昼夜饮酒悲歌,不复再领兵出战。
字幕:西元九三六年。唐末帝清泰三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