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夜宴的刺杀风波,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王小伟掌控的南征大军内部及临清地方,激起了巨大的涟漪。王小伟借此机会,展开了一场雷厉风行的内部整肃与外部清理。
徐锐亲自督办的调查,进展极快。军情司的“幽瞳”与“暗刃”高效运转,很快便锁定了行营内部几个被收买或安插进来的低级军官和文吏,顺藤摸瓜,牵扯出了临清州衙内一位掌管仓廪、与本地漕帮关系密切的户房书办,以及……一位在本地颇有声望、表面上对王小伟极为恭顺的致仕官员。
证据确凿,王小伟没有丝毫手软。
行营内部涉案人员,无论官职高低,一律军法处置,公开处决,以儆效尤。
临清州衙的户房书办及与之勾结的漕帮头目,被抄家下狱,其罪状公之于众——不仅仅是参与刺杀,更涉及多年来盘剥商旅、侵吞漕粮、私设税卡等累累罪行。
那位致仕官员,虽未直接参与刺杀,但暗中传递消息、提供掩护,并出资雇佣“影煞”,企图借刀杀人,以阻止王小伟的新政触及他们家族的核心利益。王小伟同样没有姑息,将其家族主要成员下狱,查抄其非法所得,并将其罪状明发邸报,传示山东各州县。
这一连串铁血手段,如同数记重拳,狠狠砸在了那些心存侥幸、试图暗中抵抗的地方势力头上。他们终于彻底明白,这位年轻的摄政王,不仅拥有强大的军力,更拥有无孔不入的情报系统和冷酷无情的决断力。任何阴谋诡计,在绝对的实力的面前,都显得如此苍白和可笑。
在“破”的同时,王小伟的“立”也在同步进行。
他并未因刺杀事件而迁怒于所有临清士绅,反而对那些在宴会上受到惊吓、且经过核查背景相对清白的士绅进行了安抚和赏赐。他重申了自己“通商惠工”、“清丈田亩”、“整顿吏治”的决心。
他任命随军文官中一位以干练着称的年轻官员,暂代临清知州,全面接管州政。同时,从北疆调来的第一批精通财税、律法、工程的实务官员迅速到位,开始接手临清乃至周边县府的日常行政。
北疆商行在临清设立了庞大的分行,正式开始运营。它不仅以公平的价格大量收购本地丝绸、棉布、粮食,更开始销售北方的毛呢、玻璃制品、改良农具,以及……价格低廉但效果奇佳的“北疆成药”。商行公开承诺,将遵循摄政王法令,废除一切不合理盘剥,并愿意为本地守法商户提供低息借贷和销售渠道。
格物院的几位匠师,则开始在临清城外选址,筹建一座小型的“农具改良工坊”和“织机推广所”,准备将北疆已经成熟的技术,逐步引入江南。
一手持剑,一手持犁。王小伟用雷霆手段清除障碍,又用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发展前景,来争取沉默的大多数。效果是显着的。临清乃至整个山东南部的局势,在经历短暂的震荡后,迅速稳定下来。市面重新变得繁荣,运河上的船只更加密集,许多原本观望的商贾,开始主动与北疆商行接触。百姓们发现,新的官府征税虽然严格,但额度透明,再无胥吏上门敲诈勒索,生活反而有了盼头。
这一日,王小伟在临清行营,接见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来自南京礼部的一位员外郎,姓钱,是奉南京留守朝廷几位大佬之命,前来“犒劳”王师,并“探问”摄政王南巡意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