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落地温差(2 / 2)

规划下乡:由市文旅局、规划局牵头,组织专业团队,为重点乡镇免费提供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项目设计指导。

资金下沉:优化市级相关专项资金分配方式,更多采用“项目法”分配,让乡镇有能力、有前景的项目可以直接申报资金。

培训到人:大规模组织乡镇干部、村支书、致富带头人,到先进地区学习培训,开阔眼界,提升能力。

权力下放:在确保规范的前提下,探索将部分小微项目审批、管理权限下放至乡镇,扩大基层自主权。

通过这些措施,努力缩小政策要求与基层能力之间的“温差”,让乡镇真正“接得住”、“干得好”。

最关键的“温差”,还体现在政策红利能否精准滴灌到微观主体。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企业和群众有获得感。江辰格外关注政策在市场主体层面的感受度。他走访了北川县几家参与了“清源优品”联盟的农业合作社和中小企业。

在一家竹笋加工合作社,社长高兴地告诉他:“江市长,加入‘清源优品’后,用了统一的品牌和标准,我们的笋干卖到了大超市,价格比以前高了一成多!县里还帮我们联系了电商培训,网上订单也多了起来。”这是政策显效的正面例子。

但在另一家生产特色酱菜的小作坊,老板却诉苦道:“领导,我们也想按标准来,可改造车间、更新设备投入太大,认证费用也高。我们小本经营,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虽然听说有补贴,但申请手续有点麻烦,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批下来。”这反映了政策触及中小微企业时遇到的“玻璃门”。

江辰认真记录下这些问题。返回后,他要求相关部门:

第一,梳理政策“盲点”。重点排查那些惠企政策在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层面落实不畅的问题,简化申报流程,提高兑现效率。

第二,创新支持方式。针对小微企业改造资金难的问题,探索设立“技改贷”、“认证险”等金融产品,政府提供贴息或风险补偿。

第三,加强精准辅导。组建“企业服务专员”队伍,上门为小微企业提供政策解读和申报指导,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

通过持续的努力,清源市致力于减小政策从“庙堂”到“江湖”的“落地温差”,让顶层的设计蓝图,一步步转化为基层的生动实践和市场主体的真实获得感。这“温差”的弥合,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极大的耐心、智慧和韧劲。他的工作重心,也因此更加向下倾斜,更加注重政策的“用户体验”。在这场无声的考验中,他锤炼着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具体幸福的执政能力。清源市的改革航船,正是在这一次次感知温差、调校航向的过程中,向着更深、更广的民生海域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