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落地温差(1 / 2)

《清源市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及其配套细则的陆续出台,在市级层面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四梁八柱”,为改革探索提供了清晰的顶层设计和政策依据。清源市层面的“深耕细作”和“破立之间”的攻坚,有效地推动了体制机制层面的创新与突破。然而,政策从市到县,再从县到乡镇、到村庄、到企业的传递与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衰减、变形甚至梗阻。顶层设计的“热”与基层执行的“冷”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落地温差”。敏锐地感知这种温差,并采取有效措施去弥合它,成为常务副市长江辰现阶段关注的重点。

这种“温差”,首先体现在县级政府对政策的理解与转化能力的差异上。

北川县作为直接试点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双牵头的领导小组,多次组织专题学习,并制定了详细的县级落实方案,力求将市级政策红利最大化。然而,在与北川县相邻、同属“生态保育与特色发展区”的平岭县,情况则有所不同。

一天,江辰看到一份由平岭县政府报送的《关于贯彻落实市区域协调发展试点政策的初步思路》。文件内容大多是对市级方案原文的摘抄和简单重复,缺乏结合平岭实际(如矿产资源禀赋、清洁能源潜力)的细化目标和具体举措,更缺少破解当地发展瓶颈(如产业结构单一、环境约束趋紧)的创新性办法。

江辰微微皱眉,让秘书接通了平岭县县长办公室的电话。

“李县长吗?我是江辰。你们报来的贯彻落实思路我看了。”江辰语气平和,但问题直接,“总体方向是对的,但感觉还不够解渴。市级方案是普适性的指导,到了县一级,关键是要把它转化为符合平岭县情、能解决平岭问题的‘操作手册’。比如,市里鼓励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岭有矿山,有风光资源,怎么把生态修复、绿色矿业、新能源发展和价值实现结合起来?有没有可能策划具体的项目?需要市里协调解决什么关键问题?我希望看到更具体、更实在的东西。”

电话那头的李县长显然有些准备不足,连忙表示:“是,是,江市长批评得对!我们理解还不够深,落实还不够细。我们马上组织力量重新研究,一定拿出更有针对性的方案!”

放下电话,江辰意识到,光有市级层面的“热”不够,必须帮助县级层面提升政策转化和项目谋划能力。他指示市发改委,立即组织一场针对相关县区主要领导和发改局长的“政策解读与项目谋划专题培训班”,不仅讲政策内涵,更邀请专家和先进地区代表,传授如何将政策机遇转化为具体项目和实际成效的方法。同时,要求市发改委、工信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加强对县区落实方案的指导审核,确保“一县一策”落到实处,避免“上下一般粗”。

“落地温差”的第二个表现,在于乡镇基层的执行动力与操作空间。

即使县级方案做得很好,到了乡镇一级,也可能面临“最后一公里”的困境。江辰在一次不打招呼的随机调研中,来到了北川县的一个普通乡镇——青山镇。该镇拥有不错的生态资源,被县里规划为乡村旅游的重点发展区域。

镇党委书记热情接待,但谈及具体工作,却面露难色:“江市长,不瞒您说,县里的政策我们都学习了,方向是好的。但我们镇里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规划、招商、管理,样样都缺。发展旅游,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光靠我们镇里这点力量,也就是搞搞环境卫生,接待些零散游客,形成不了气候。”

江辰走到镇政府公告栏前,看到上面张贴着县里下发的相关政策文件,但旁边缺少镇级的具体实施计划和时间表。他问道:“县里有没有给你们匹配相应的资源?比如,有没有帮你们联系规划团队?有没有专门的扶持资金?有没有组织你们出去学习考察?”

镇党委书记摇摇头:“文件是下来了,具体的支持措施还在对接中。我们也在等县里的安排。”

这种情况让江辰意识到,政策落地,不能只压任务,必须同步赋能基层。他回到市里后,立即推动建立了“市县乡三级联动”的赋能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