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项目论证会结束后,天湖和经开两区在筹备组的协调下,迅速抽调人手,组成了“环湖科创走廊”与“智能制造共享工厂”联合工作组,开始了具体合作方案的起草。表面上看,协同发展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但江辰的注意力,并未完全被这两个先行项目所吸引。他敏锐地察觉到,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下,一股暗流正在涌动——这股暗流来自江港区。
相较于天湖区的积极和经开区的务实,江港区在会后的表现显得异常沉默。除了按程序报送了一些基础材料外,对于筹备组发出的关于细化物流园项目协同方案的征求意见函,也迟迟未有实质性回复。这种沉默,与其副区长钱大有在会议上表现出的急切形成了鲜明对比。
事出反常必有因。江辰没有坐等,他决定主动深入江港,了解真实情况。
他没有大张旗鼓地通知区里领导,只带了筹备组里一位对江港情况较熟悉的本地籍干部小马,轻车简从,驱车前往江港。
江港区位于清源市南部,毗邻大江,拥有难得的深水岸线资源。但进入江港地界,与北部天湖、经开两区的现代化都市面貌相比,这里的景象显得颇为不同。道路年久失修,两侧厂房多以传统的纺织、建材、小型机械加工为主,不少企业显得缺乏活力,偶尔可见闲置的厂区和斑驳的墙面。空气中也隐约弥漫着一丝工业排放物的味道。
“江港过去是咱们市的工业基地,贡献大,但历史包袱也重。”小马一边开车一边介绍,“产业转型升级慢,环保压力大,加上前些年规划滞后,发展确实遇到了瓶颈。钱区长他们,压力不小。”
江辰默默地看着窗外。他知道,示范区的协同发展,如果不能有效带动像江港这样的相对落后区域,那所谓的“协同”就是不完整的,甚至可能加剧区域内的不平衡。
他们首先来到了江港区重点推介的临港物流园。园区规模不小,但基础设施明显老化,集装箱堆场布局不够合理,进出通道也显得有些拥堵。与江辰在长三角考察时看到的现代化、智能化物流枢纽相比,差距悬殊。
江辰没有惊动园区管理层,只是在周边转了转,与停车场的一位货车司机闲聊了几句。
“师傅,在这边等活好等吗?”
“唉,凑合吧。”司机叹了口气,“比以前是差远了。现在好多货都直接从经开那边的保税物流中心走了,那边通关快,服务好。我们这老园区,设备旧,收费也不见得多便宜,竞争力不行喽。”
司机的话印证了江辰的判断。江港物流园的优势正在流失,如果不能尽快升级换代、并有效纳入更高效的区域物流体系,其处境将更加艰难。
随后,江辰让小马带路,随机走访了园区附近的一家小型五金加工厂。厂主是一位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听说江辰是市里来的干部,开始还有些拘谨,聊开之后便大倒苦水。
“领导,不是我们不想发展,是实在没办法啊!”厂主指着车间里略显陈旧的设备,“想贷款更新设备,银行说我们行业是传统产业,有污染风险,贷款门槛高。想接点高附加值的订单,我们技术又跟不上。隔壁经开区的企业,有政策扶持,有技术平台,我们怎么跟人家竞争?现在环保查得又严,我们这种小厂,随时可能被关停。”
厂主的焦虑,是整个江港区大量中小微企业生存状态的缩影。
离开工厂,江辰又去看了位于江港与天湖交界处的一片湿地。这里本是重要的生态涵养区,但可以看到,湿地的边缘地带存在一些疑似违规倾倒的工业废料,水体颜色也略显异常。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在这里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