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教育的深化(1 / 2)

秋日的阳光,透过宽敞窗户上加固的钢化玻璃,柔和地洒在堡垒新建的、被命名为“启明”的学堂大厅内。这里曾经是一个储备仓库,如今被改造得明亮、整洁,墙壁上贴着孩子们稚嫩的画作和工整的识字卡片,空气中弥漫着书本的墨香和一种蓬勃的朝气。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坐在这里的,不仅仅是叽叽喳喳的孩童。

白天,这里依旧是孩子们的乐园。朗朗的读书声、算术口诀的背诵声、以及对于自然知识的好奇提问声,交织成希望的序曲。陈雪、苏婉、吴教授等人轮流担任教员,传授的不仅是末世前的文化知识,更结合了现实,教导他们辨识可食用植物、基础急救、甚至简单的无线电操作和工具使用。孩子们是未来的种子,他们的教育,关乎着文明能否真正延续。

而当夜幕降临,堡垒各处的灯火次第亮起,“启明”学堂却迎来了另一批特殊的学生。

在略显昏暗(为了节省能源)但足够照明的灯光下,大厅里坐满了成年人。他们中有满脸风霜、手掌粗糙的农人,有眼神机敏、曾在外搏命的护卫队员,有在工坊里与金属零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工匠,也有负责清洁、烹饪等后勤工作的妇女。他们的年龄参差不齐,神情却出奇地一致——带着一丝局促,更多的是一种近乎虔诚的专注。

这是“启明”学堂新开设的成人夜校。

第一堂课,由内政总署一位前小学教师出身的干事主持,内容是扫盲。

“今天,我们学习第一个字——‘家’。”教师在黑板上用力写下一个端正的楷体字。台下,几十双眼睛紧紧盯着那个简单的方块字,仿佛在凝视着某种失而复得的珍宝。

有老农眯着眼睛,粗糙的手指在桌面上笨拙地比划着,嘴里无声地念叨;有年轻的护卫队员,握惯了武器的手,此刻握着短小的铅笔,如同握着千钧重担,一笔一划地在粗糙的草纸上摹写,额头甚至渗出了细汗;也有妇女,一边听着讲解,一边下意识地看向窗外自家亮着灯火的方向,眼神温柔。

对于这些在末世中挣扎求生,早已将“识字”视为遥远记忆甚至奢侈品的成年人而言,重新拿起笔,认识第一个字,其意义远超想象。这不仅仅是为了看懂仓库物品清单或者任务公告,更是重新拾起作为“人”的尊严,是与断裂的文明再次建立连接的开始。

扫盲班只是基础。夜校的课程远不止于此,它承担着更重要的使命——普及末世生存知识与塑造新社会价值观。

由陈锋或老周指派的优秀教官,会讲授《末世环境下的团队协作与战术基础》、《常见变异体识别与应对》、《基础格斗与武器保养》。这些课程并非培养战争狂人,而是让每一个居民都具备最基本的自保与互助能力,明白在危机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苏婉和医疗团队会开设《常见伤病自救与互救》、《野外草药辨识与初步应用》、《基础卫生与防疫知识》。在药品稀缺的末世,普及这些知识,就是在与死神争夺生命。

吴教授则会带来《可持续农业基础》、《简易工具制作与维修》、《基础能源知识》。这些课程旨在提升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将实用的技能播撒到更多人心中。

而最重要的,是由陈建国、陈雪甚至偶尔亲自到场的陈默,所主导的关于“守望者”价值观的宣讲与讨论。